“硬化村道干净整洁,党建宣传墙高大醒目,红心脐橙和芦笋种植基地连片分布,房前屋后绿树成荫,孝老敬亲等传统美德融入了村民的日常生活……”记者近日获悉,双峰县梓门桥镇黄马洲村,近年来通过开展脱贫攻坚、乡村建设等工作,带来了美丽的嬗变。
“关键是党建引领。”该镇党委书记刘志国认为,镇党委、村总支部以抓党建促进农村建设、环境整治、经济发展、文化进步,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总要求,全面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和幸福感。
(小标题)基础实发展快
进入黄马洲村,一幅高大的“牢记初心 不忘使命”的党建文化宣传墙引人瞩目。该村总支书胡志文自豪介绍,黄马洲村村支两委不光只是把标语刷上墙,一任任村支书更用行动彰显了党员的先锋本色。
2008年,村里要修进村水泥路,需要侵占少数几个村民家的土地,有村民不情愿。无论村支两委如何上门协调,工作就是不通。“拿我的地与你们换。”时任村支书彭思韶最后拍板拿自己的土地与村民置换。时间证明,彭支书表面上这是“吃亏”,但是修好这条路可以让村里得到更好发展,村民能增收致富,结果是大家都受益。
如今的黄马洲村由黄马村和跳石村合并而成。村里原有一条五米宽的河穿流而过。河上只有一条浅浅的小石板桥。每逢涨水,石板桥被淹没水下,不仅村民的出行泡了汤,连孩子们上下学的安全都没法保障。每当此时,胡志文推掉手上其他工作,专心组织村干部守护在河两岸,把孩子们一个个得往返接送,保证孩子的出行安全。
2015年,为了联通两岸,彻底解决村民进出难题,胡志文带着村支两委和募捐小组“5+2”白加黑得四处“化缘”,最终新建了一座宽近五米的大桥,让村民进出自如,让孩子们再也不用担惊受怕。
久久为功,坚持不懈、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张蓝图绘到底。如今,村里继续以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为重点,以“水清、路平、灯明、村美”为行动目标,切实解决了村民出行不便、垃圾清运困难、基础设施短缺等问题。村民们获得了满满的幸福感。
(小标题)产业旺村民富
产业旺则农民富。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
如今的黄马洲村,层层叠叠,一山接一山的红心脐橙基地早已久负盛名。正蓬勃发展的芦笋基地也成为该镇的产业新标杆。
“只要你来,碰到任何困难,我们都帮你一起解决。”芦笋基地的负责人彭新朝向记者介绍,当初他考察了四五个地方,最终选择黄马洲村,不仅是因为这水土适宜,更是因为胡志文这句铿锵有力的话打动了他。
如今,在胡志文和其他村干部的帮助下,彭新朝的芦笋基地已在黄马洲村迅速流转土地100多亩,251个贫困户入股,聘请了50个群众在公司做事。他计划流转土地一千亩,并将沿河打造成风光带,将基地形成生态、景观、文化、产业、休闲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带,让农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民房变客房,整体建成乡村田园综合体,促进农民增收。
(小标题)文明乡风美乡村
物质文明是面子,乡风文明是里子。
走近该村的村委大楼,夺人眼球是大半墙面的图片展。这是该村走出去的善心企业家彭招良连续七年来,逢年回家看望村里贫困群众发放物资的善举图片。
一个好榜样带动一大片。2015年,村里修桥,五保户陈庆云拦住正在募捐的村支两委和捐款小组,“我也要为村里出点力。”说完,他掏出500元强塞给捐款小组。如今,助人为乐、孝老敬亲、睦邻友好等传统美德在该村得到彰显,邻里之间更加和睦,极大地推进了乡村和谐发展。
"如今,黄马洲村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方向阔步前行。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落实十九大精神,按照乡村振兴战略,将黄马洲等基础较好的村建设成美丽现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刘志国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