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诏安,绝对是一场荔枝的嘉年华。
漫山遍野的绿夹着成片的红,风儿吹过,肆意掀起一阵阵绿的红的浪花。一串串荔枝生意盎然地挂着枝头,在夏日的阳光下,毫无保留地展现着迷人的风采。空气中那成熟甜腻的果香弥漫着,久久不散……如此,也难怪诏安人会魂牵梦萦地惦记着荔枝。
荔枝在诏安广为种植,常见的荔枝品种有妃子笑、桂味、糯米滋、兰竹和黑叶等等。其中以黑叶荔枝的种植面积最大,也是诏安的名优荔枝品种。如诏安农谚所说:“夏至,荔枝好试。”黑叶荔枝一般于六月中下旬成熟,属于中晚熟的品种。果实圆润饱满,呈现心型;果皮表面较为平整且薄;果核中等大小,偶尔还有“蚀核”;果肉肥厚,肉质细致无渣,如半透明的凝脂状;果汁清甜中透着微微的酸,甜不腻喉。最令我着迷的还是黑叶荔枝的果香,微醺醉人,尾韵绵长。
诏安后港村还有一种特有的青壳黑叶荔枝,更是荔枝中的隽品。青壳黑叶荔枝成熟时,果皮呈现青碧色,略带一抹朱红,就像一个略施粉黛的美艳少女。而且,青壳黑叶荔枝的成熟期比其他黑叶荔枝晚半个月左右,在其他黑叶荔枝“众芳摇落”时,却还能“占尽风情”。更为奇特的是,剥好的青壳黑叶荔枝若是不慎掉落,竟然能落地翻滚不粘尘,更是荔枝中的贵族。
当然,在诏安种植的其他品种的荔枝也是各有特色。妃子笑荔枝是中早熟品种,一般比黑叶荔枝早半个月左右成熟。桂味荔枝的果香中带有桂花的清香,风味绝佳。糯米滋荔枝的核小,基本上都是“蚀核”甚至无核。兰竹荔枝果实硕大,微酸,尤其适合泡荔枝酒或是酿荔枝酒。
荔枝的迷人,自古以来被文人墨客盛赞。但使得荔枝名声大噪,那绝对离不开杨贵妃了。杜牧的《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大概就是最脍炙人口的一句了。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这样写道:“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可见在古代,新鲜的荔枝是十分难以保存的,为了让杨贵妃吃上色香味不变的荔枝,可谓是劳民伤财。也难怪苏东坡会在《荔枝叹》中感慨到:“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一次次人马不歇的翻山越岭,为的只是杨贵妃口中的荔枝,那一颗颗鲜红的荔枝或许就是由天下黎民百姓的鲜血染红的。
对荔枝最有感情的古人应该算是苏东坡了吧!苏东坡被贬谪惠州(今广东省惠州市),第一次尝到了荔枝,有感而发便写下了《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形容荔枝的样子是:“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等到吃到了荔枝果肉,更是惊为天人,以两种极致美味的水产品为喻:“似闻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此后,在惠州的三年里,苏东坡写下了诸多与荔枝有关的诗文。其中有因为荔枝的美味而咏出的《食荔枝》,希望能:“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又有有感于汉唐贡荔之祸悲愤而写下的《荔枝叹》,祈求上苍:“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在古时候,若不是生活在荔枝的产区,想吃上新鲜的荔枝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人翻出清宫的《哈密瓜、蜜荔枝底簿》,里面详细记录了乾隆皇帝分配四十个新鲜的荔枝的细节:皇后与嫔妃们每人才分得一个新鲜的荔枝。瞬间就觉得,能生活在诏安,有数不尽的新鲜的荔枝吃,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
真的,每每到了荔枝成熟的夏天,就是所有诏安人最开心的时候,大家享受着这丰收的喜悦。淘气的孩子们攀爬上挂满荔枝的枝头,折下一串红彤彤的荔枝,半倚着粗壮的枝干,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吃个半饱再说。大人们在荔枝林中穿梭,忙着采摘、包装、搬运,一片沉甸甸的丰收气息……
如白居易所说的,荔枝采摘后一时间吃不完,很快就会色香味尽去。现如今冷藏冷冻方便,总是可以尽可能地保持荔枝原有的风味。我习惯将荔枝用湿毛巾包起来,再用塑料袋套好放入冰箱冷藏。这样可以尽可能地防止水分的过分流失,有利于挽留住荔枝的新鲜。这样处理过再冷藏的荔枝,可以保证二十天左右色香味不变。可即便如此,冷藏过的荔枝也远远比不上刚采摘来的鲜嫩水灵。
荔枝的果期与保存期都较为短暂,必须把握良机,若是错过了,那就只能等来年。我常常在三四月份去踏青,那时正是荔枝树开花的时候。站在开满密密麻麻白色小花的荔枝树下,回味着荔枝的美味,我的心里总是满是期待。就像等候恋人一般,我期待与荔枝的重逢,一年又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