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作业是编剧,没错,就是编电影,编一个电影给大家看,这,完全是陌生的领域。
我从来都是一个好学生,为了完成第二期作业,每晚睡前都必自问:
编啥呢?
编啥好呢?
……
为了鼓励自己坚持日更,还说自己得放下思想包袱,先把自己想写的写出来,实际上,真的难以做到。每天翻同学的作业和老师的点评。
老师说:这剧,估计观众买了票不愿意退场。
大妈说:这剧本,花不了3.5亿预算。
也有很多写得很棒的作品,可这么看看看,看得这笔越发落不下去了。受到老师启发,准备写身边的故事,花了整整一天时间七拼八凑地,完成了第二期作业,内心的挣扎暂时结束,静待老师的点评。
每个人物和故事都有原型,为了符合剧情发展,我对原型进行了改编,看起来比较惨,可,事实上我觉得原型比这个更惨,可能是我表达没到位。
老师的点评有几大版,活像一本编剧要点大全了,我反反复复看了不下十遍,越看越有意思。
比如,为了体现悲惨,剧本安排人物的死还不能随便安排,病死没有意义,自杀却没有得到升华。
再比如,有些路太颠簸那个难受劲的心理描述,演员没办法演出来。
看了又看老师的点评,我才感受到,就算我是大手笔富商请大牌来拍,我最爱的孙红雷和张嘉译也会说:“这编的什么鬼?你看,骨架像正在融化的冰淇淋一样?怎么演?”还有,摩托车起起落落,屁股上的骨头简直把皮肉砸碎了。这些,是我自创的文字表达,是我坐摩托车在路上颠簸,骨头架子快散、屁股好痛的最深感受。
而老师开的参考剧本,暂时没有网络,搁置了等回家了再看、再改。
我曾经问过老师一个问题:写作,总觉得无话可写是怎么回事?老师回答:向生活取经,只是成本太高。
可就在刚刚,我在长途汽车上看了一部已经看过好几次的电影,情节几乎都已经差不多背下来了。但,经历了S02E01作业后,这次再看这部影片时,边看却边思考:这人、这情节为何要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呢?
我极少去电影院,就算去看过也就过去了,更不懂怎么影评。对于人物的生与死,认为都是剧情需要,该死的时候就算轻轻栽一跟头也得死,不该死的时候被打得快成肉饼了也照样活得好好的。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天又来了一项:看万部剧。以前是为读书而读书,读过了也就忘了,为看电影而看电影,看过了记住的也不多。而现在,只要是眼里所看见的,耳朵能听见的,都是一种阅历。
这就是好中文带来的神奇改变,期待好中文带给我更多的改变。
(本文创作于回家的长途汽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