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讶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选科当中,格外重视两个因素:一个是能力,另外一个就是兴趣。能力在国内被狭隘地定位为分数或者排名,这点远远不是能力的内涵。加德纳的多元理论,很好地解释人的天生具有各种能力的可能性,但是社会评价依然以分数来衡量结果,因为分数更加精准和公平。兴趣说白了就一句话,让人做什么事情,都觉得很爽,废寝忘食,也不觉得累,痴迷其中。所以,当一个人对学科知识产生兴趣时,学习的内动力就被激发出来。“兴趣的源泉则藏在深处,你就得去攀登、挖掘,才能发现它”。没错,“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兴趣使然,满足个人内需。我们可以为自己兴趣的事情,不分昼夜,无论辛苦,哪怕山高路远,都能扛着前行。这就是兴趣的力量。
如何吸引学生,让你所教的学科成为学生的兴趣和热爱,这是每位教师都要面对的课题。我很庆幸自己的课堂,学生都能在自己掌控当中,一起合作愉快的完成教学任务,“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每一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现实,很多学生喜欢这个学科,无非就两类;一是因为喜欢某位教师而对这门学科感兴趣,从而爱上这门学科;一是学生本身自发就喜欢这门学科,不受任何人影响。前者,是要靠教师自己去争取。“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我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现在,每个教师的知识水平,压根儿不是问题,像深圳,已经有大量清北的毕业生勇敢地走进基础教育,他们的知识,能力放在那里,这都不是事,可是这些知识、能力,能否转化成教师的素养,在课堂简单有趣地传递给学生,这可能是一个问号,还得继续观察与评估。我们总期待高学历、高学识的教师,能够让孩子像他们一样优秀,用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引导每个学生去接近爱好的发源地,就是使他特别喜欢一门学科”。我看,还得走进孩子的心灵,从孩子的视角出发,一步一步把自己的优秀,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传递给孩子。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这个话题,看似简单,但是务必真诚付出,无关学历与出身,需要教师丰富的个人素养,学识、品德、技巧、经验、同理心等,在不变的课堂,折射出新的生成,五彩缤纷。
学生尊严,这个话题,我觉得沉重。仅仅从学生善于思考和讲述来判断学生的道德,我个人不够苟同。有时,学生背后的出身、贫困窘迫、内心自卑等,都事关学生自尊。教师应该从不同的侧面区了解学生,勾画出立体多维的学生,然后去谈学生的尊严,也许更客观些,不仅仅“让学生体验到知识、智力生活是他一种道德尊严”。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很简洁道出了劳动教育的对象和本质。动手实践,就是劳动教育的的最好路径。劳动教育可以挖掘学生的兴趣,通过劳动也可以让学生支配自由时间,有事可做。学校教育,应该和家庭教育一起,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将劳动教育落实到实处,而不是束之高阁,晾在一边,摆摆架子,充当花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