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赵永军,这是我的“每天写一篇”文章、为自己赋能的第222篇。
《子张第十九篇》 第6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李里先生注解——“笃志”就是对自己的志向很坚定。子夏说,一个人有广博的学问,又能守住自己的志向,问题既能问到要害上又有价值,仁就在里边了。
为什么呢?因为人们往往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就是知识越多越不明白自己究竟要干什么,最初的志向反而被越来越多的知识和学问所淹没。“切问”,就是问问题问得很恳切,问到要害上,不是泛泛而问。“近思”就是思考要有价值。不仅要能深入思考,而且还要有意义、有价值,这才叫切问近思。
南怀瑾先生注解——博学要笃志,一个人知识要渊博,还要有一个中心,意志坚定,建立人品,那么知识渊博,有如一颗好的种子,意志的坚定是肥料,培养出花和果来。内在没有一个中心,知识越渊博,思想越危险,觉得样样都有道理,容易动摇,应该是真理只有一个,要把它找出来,所以要笃志。
“切问而近思”,切问就是经验,多听多问。切问包括了经验,所以有了经验还要近思,要真正有思想学问,去体会人生经验就好了。近思有两个意义,一个是思想要有中心,一个是不要想得太虚玄太高远,要切近的其实的思想,人生到底没有什么太高远,不必向外找,我们知道朱熹先生写一本书叫《近思录》,就是取这句话的意义。
子夏教育学生,如果能做这两句话,那么孔子所标榜的“仁”这个学问的中心就有了。
朱熹先生注解——四者皆学问思辨之事耳,未及乎力行而为仁也。然从事于此,则心不外驰,而所存自熟,故曰仁在其中矣。程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何以言仁在其中矣?学者要思得之。了此,便是彻上彻下之道。”又曰:“学不博则不能守约,志不笃则不能力行。切问近思在己者,则仁在其中矣。”又曰:“近思者以类而推。”苏氏曰:“博学而志不笃,则大而无成;泛问远思,则劳而无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