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无争
道从来不曾有界线,语言也不曾有过定说,为了区别是与非,人类划出了太多的界线,比如,左与右,前与后,高与低,好与坏,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于是就有了争辩,有了竞争理论,有了各自坚持的观点,有“道”之人只去观察万物的自然属性,从不加以区分,更不去评议它们的是非好坏。比如,《春秋》是先王治事的记录。圣人只是据理而论说,不去分辨是与非,也就不存在争论,因为有“道”人能够了解万事万物的来胧去脉。而世俗之人只会争论不休。
大道是无声的,善辩的人是不用言说的,最高的仁是无所偏爱的,最廉洁的人是不去显示谦逊的,最勇敢的人是不伤害人的。“道”露于外就是自我夸耀,因而也就偏离道了。“言”争辩总有表达不到的地方,“仁”常守滞一处就不能周遍,“勇”怀害意就不能算作勇敢了。
乘物游心:道本身是无声无息,无色无味,如果它有了声音,颜色和气味,那么它就成了一个具体的事物,就不可能涵盖一切,更不可能生养万物。正因为道之所无,才有了万物天限之有。最高的仁爱就是道施与的,因为它无爱无恨,只是公平的施与万物,而世俗之仁爱,却是有等级有差别的。真正善于教化人心的人是不说教的,而世俗之人却总要让人们分清是非,明辩高下,这样的言论只能扰乱人心,使人失去自然纯朴的心灵。真正的勇敢是不与人争斗的,因为人只要放下所有名利之争,抛弃所有的欲望,就不会有争斗,没有争斗就不会伤害他人,这就是真正的勇敢。真正廉洁的人是不自我标榜的,因为只要放弃名利之争,不伤害他人,不奴役他人,不强迫他人,本身就是廉洁,而标榜自己的人仍然难逃追名之嫌。
人是社会中的基本细胞,所以个人的行为方式和他人和社会有密切的关系。庄子教我们,做人首先要有一种博爱的胸怀,不要把你身边的人划分为敌我两个阵营,而是要用自然的心态去了解和你不和的人,因为任何人的性格形成都是有迹可寻的,只要你了解和认识了他,你们就有可能成为朋友,你也将获得和谐自然的人际关系。
是非难辨
齧缺问王倪:“你知道各种事物之间总有共同的地方吗?人睡在潮湿的地方会得病,泥鳅也会得病吗?人住在树上会感到心惊胆战,试问猴子也会害怕吗?人,泥鳅和猴子的是非标准是一样的吗?人以牲畜的肉为食物,麋鹿食草,蜈蚣嗜吃小蛇,猫头鹰和乌鸦则爱吃老鼠,人与这些动物的喜好是一致的吗?毛嫱和丽姬,是人们公认的大美人,可是鱼儿见了她们会迅速潜入水底,鸟儿见了她们会高高飞起,麋鹿见了她们会撒开四蹄飞快逃走,试问人与它们的审美标准是一致的吗?
瞿鹊子对长梧子说:有道之人不去做积极有为的事情,不贪图个人利益,不回避危害,下喜欢追求世俗的欲望,不试图去说教,而是用不言之教来将世俗的观念消解,将自己的身心游离于世俗之外。孔夫子听到这样的话后,认为这样的话为大话,是轻率的言论。
是非辩论之言是相互对立而存的,任何事物有是就有非,有然就有不然,如果找到事物的根源,就不会有这样所争论了。因为万事万物在它们的根源处,原本就没有名称,何来是非,没有是非又何来争辩呢?比如,人的生死只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活着一定好或者死亡就一定很可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