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茶艺表演作为茶艺的一种呈现形式,对于茶文化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茶艺表演不仅可以提升观赏者的体验感,还能增加观赏者对茶文化的兴趣。
本文表述了茶艺表演的历史和文化以及作用,并探讨了仍然存在的局限,如文化内涵不足,缺乏专业性的人才,传播途径不广泛等,并提出与之相应的解决方案,促使茶艺表演有更好的发展,进而促进茶文化的推广。
关键词:茶艺表演;茶文化;推广;文化传承
引言:
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承载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在如今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我国的茶文化因其历史厚重感或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往往不受年轻人的喜爱,这种情况对茶文化的继承和推广构成了不小的挑战,因此如何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通过具有观赏性和趣味性的茶艺表演,吸引更多人去了解茶文化,成为如今需要解决的问题。
1茶艺表演中的文化与传承
茶艺表演类型多样,常见的茶艺表演类型包括民俗茶艺表演、仿古茶艺表演[1]。茶艺表演在侧重冲泡流程的观赏性以及品饮可口茶汤的同时,也在某些步骤中展现了茶叶知识。例如,在茶艺表演解说时,表演者将每种茶叶独特的品质特征和历史渊源呈现给观众。
1.1 茶艺表演的历史溯源
茶文化可以追溯到“神农尝百草”的原始社会,茶艺表演的形式源于我国古代的茶文化,可以追溯至唐朝中期,据《封氏闻见记》记载:唐朝御史大夫李季卿,曾邀请常伯熊表演煮茶,煮茶时,常氏外披一件黄披衫,头戴一顶乌纱帽,手拿茶器,口报茶名,安排指点。
通过常氏服饰、道具等一系列流程的规范化,煎茶这一行为逐渐成为一种礼仪和文化的表达,随着时代的推动,茶叶加工技术的改良,茶艺表演也由早期有仪式感的煮茶、奉茶,逐步演变成一种具有节奏感和审美性的表演艺术。
现代意义上的“茶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台湾地区,随着两岸的不断融合,“茶艺”(艺茶的技能、品茶的艺术)的概念已被海峡两岸茶艺工作者接受、认可并广泛应用,1999年“茶艺师”开始作为新兴职业被正式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茶艺”作为现代“茶文化”的代名词融入了当今的社会生活[2]。茶艺表演也逐渐成为当代人社交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活动之一。
1.2 茶艺表演中的文化
茶艺表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表达,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例如,茶人对茶具的选择,注重自然与和谐,符合道教思想“道法自然”;注水时的凤凰三点头,符合儒家“礼”的思想;茶艺的“和”思想又与佛教“物我同根”相契合。这些哲学思想以茶艺表演的形式传递给观众,使观赏者在品饮茶汤的同时,感悟茶带来的宁静和自然,使观赏者对茶文化有更深的认识,进而促进茶文化的传播与继承。
2茶艺表演对茶文化的传承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其本质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追求。茶艺表演通过表演的方式,将这种不易被理解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可感知的感官体验,让受众在直观的体会中更好领悟茶文化。
2.1通过茶席的布置传承茶文化
茶艺表演对茶席的布置是有要求的。通常要选择环境要适宜茶或新中国风的茶室;或在室外布置茶席,与山水自然相融为一体,这些环境要求能营造“清、静、雅”的氛围感,同时精心设计的茶席应该要有与茶叶风格相符的氛围,如冲泡绿茶时选择简洁淡雅的茶席,搭配与绿茶风格相似的绿植,以便更好展现出绿茶的清新自然的韵味之美;使观赏者从视觉上直观感受茶文化的和谐与自然之美。
器具的选择和摆放同样蕴含茶文化:以冲泡绿茶为例,选择的三才盖碗(又称“三才碗”)由盖、托、碗三部分组成,分别象征天、地、人,其“三才”寓意与茶道追求的“天人合一”理念较为符合,构成了传递茶道精神的“隐性语言”;茶具的摆放要符合礼仪规范,例如,茶具间距适中,不过于拥挤或分散,也能从侧面展现茶文化的中庸思想,观赏者在这样的布置中,自然而然的放松,也容易接受茶艺表演所传递的茶文化精神内涵。
2.2通过茶艺表演者的形象传递茶文化
茶艺表演者的服饰要选择与茶席布置相协调,优雅得体,整洁大方,如冲泡绿茶时可选择穿着传统中式服装,为茶艺表演增添文化底蕴;茶文化表演者的整体仪态要端庄优雅,动作行云流水,既能体现茶艺表演者技艺的娴熟,也可以体现对茶和观赏者的尊重。
2.3通过茶艺表演流程传承茶文化
茶艺表演者冲泡时神态专注从容,其动作从取茶、投茶、注水到分茶的一系列流程,优雅、流畅、富有节奏感,形成独特的韵律美。如从注水的水流的粗细、高低、缓急,出汤时的时机把控,每个环节都蕴含着对“度”的把握,体现了“适度”的哲学思想。
茶艺表演者需在冲泡茶叶的流程中,摒弃杂念,将自己对茶的理解融入其中,使观赏者在视觉体验中,感受到茶文化“和”与“敬”等思想,实现观赏者与表演者精神层面的共鸣。
2.4通过茶艺表演讲解传承茶文化
在茶艺表演过程中,茶艺表演者通过向观赏者讲解冲泡茶叶的加工工艺,品质特征,历史文化等知识,无形之中增加了观赏者对茶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或者通过茶艺表演者与观赏者之间的互动环节,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使观众在观赏茶艺表演的同时,感受到茶文化的人文关怀。
3茶艺表演在发展中的不足之处
3.1茶文化内涵不足
我国的茶艺表演在推广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认知方面的挑战,茶艺表演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茶艺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准,还有赖于表演者对作品的把握程度,以及对茶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情感表达[3]。
目前大部分表演者只是将茶艺简化为观看流程、欣赏器具等单一形式,观看者也只能看到一个大概,例如,宋代点茶,只是来回的进行打泡沫,并不能深刻展现当地特有的茶文化。观赏者也并不能对当时的茶文化有较高的认同感。
3.2缺乏专业的人才
由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茶馆、茶楼等在与茶相关的场所数量与日俱增。但此类行业的发展进步需要较为专业的人才支持。
但目前很多的经营者往往认为,茶艺表演只是一种具有观赏性的表演,对表演中蕴含的丰富文化背景一知半解,表演仅涉及到茶文化的一鳞半爪,流于表面,无法完整的呈现茶文化精神,致使经营场所无法建立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
3.3茶艺表演模式的局限性
茶艺表演作为一种服务性产业,现在仍然需要观赏者线下体验,这就存在受众小,传播速度慢,结构单一,经济效益较低下等缺点,不能充分体现茶艺表演对茶文化推广的作用。例如,某些茶馆仅仅只是提供一种好看的表演,并未与当地特色进行有效结合,结构单一吸引人群少,经济效益较差。
4茶艺表演发展建议
4.1茶艺表演进行创新
茶艺表演不应该千篇一律,要具有独特性及原创性。基于文化传播的茶艺表演创新,只有提高表演的观赏性和趣味性,才能更好的推动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融入现代元素、多元文化,还可以提升茶艺表演的艺术价值,为茶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产业升级 [4]同时与地域性文化元素和时代背景充分融合,开发特色茶艺表演项目,才可以使景区茶艺表演产品焕发独特魅力[5]。
例如,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文化元素如历史名人,特有景点等,结合茶文化进行原创主题设计,并结合当下的生活方式并与其他领域交融创新,如扎染与茶进行融合,或者融入歌舞器乐,增加互动环节,还可以将主题适当融合时尚元素,如茶叶与咖啡碰撞、新式茶饮等项目,以新颖的形式表现多种多样的的茶艺表演内容。同时也要结合当时的场景和茶席的风格等多个方面,搭配适合的服饰,让比例更加平衡[6]。
4.2培养具有茶艺知识的相关人才
各地的茶文化各具特色,通过地域特色的展现,让观众在欣赏茶艺表演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不同地区的文化魅力,针对茶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各大开设相关课程的院校,应积极了解市场,培养更多的符合需求的专业性人才。
对茶艺相关人才有需求的企业也可以与设有茶艺课程的院校合作,邀请茶学教授做专题讲座,传授专业的茶文化知识,同时,还可通过举办茶艺职业技能竞赛,培养有理论有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
4.3借力新科技拓宽茶艺表演的渠道
在这个AI智能的21世纪,各种AI格外盛行,也为茶艺表演提供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展示的途径。借助AI智能机器人与真人茶艺师同时冲泡,并以短视频的形式将话题打开,不受地域,时间界限,观众通过点赞,评论等方式与Al机器人和真人茶艺师进行线上交流,更能吸引年轻群体,使他们对茶产生兴趣,进而增加对茶文化的传播速度与影响力。
5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的继承和传播我国优秀的茶文化,茶艺表演应该在适应当代社会的同时,积极探索融入社会现代元素的表现形式,为观赏者提供全新的体验。
茶艺表演不仅能满足观赏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也可以让观赏者感受到茶汤滋味的美好,增加对茶文化的兴趣,为茶文化注入新活力,推动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倪泳中华茶艺表演探源[J].中国食品,2023(07):150-155.
[2]邵照国,殷向南.茶叶包装设计中茶文化的融合[J].包装世界,2022(11):103-105.
[3]张仕男.茶艺表演中的传统筝乐独奏曲选择[J].福建茶叶,2024(8):98-103.
[4]华巍.茶艺表演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及实践研究[J].福建茶叶,2022(03):101-103.
[5]冯安琪.茶艺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J].福建茶叶,2024(6):74-76
[6]尤薇.钢琴演奏在茶艺表演中的运用分析[J].福建茶叶,2022(8):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