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楼谈往

作者:施福山

茶自山间野外下凡,先进禅院僧舍、宫庭豪宅、名门大户和文人墨客憩息地,然后散入民间,成为不可或缺的“开门七件事”之一。商品化后,茶水卖买便有了“茶楼酒肆”之塲所,按大小规模和雅俗区分,各有茶楼、茶馆、茶坊、茶司、茶肆、茶园、茶店、茶寮、茶铺、茶舍、茶室、茶榭、茶亭、茶摊之称。现如今我们兰溪又涌现出游埠早茶街、永昌晚茶市,真是名目繁多,各具特色,可谓太平盛世,尽显茶道之盛行。

陆羽《茶经》书影

宋代《斗茶图》

关于茶水卖买的起源,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陆羽的《茶经》,其所引《广陵耆老传》云:“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所得钱散路上孤贫乞人。”那么,出售茶水的卖买可上遡至汉晋间,已有2000多年历史了。又有唐玄宗时进士封演所作《封氏见闻记》(成书于贞元间,即公元785~805年)所述: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众恃其饮茶“人自怀挾,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逐成风俗。起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类甚多。”又引陆羽造茶具,好事者家藏一副,王公朝士无不饮者,于是茶道盛行的故事。其时,人溺茶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饮茶贩茶在唐代已成为一种时尚,经蒙古、中亚进入欧洲的茶马古道亦由此而形成。

《都城纪胜》书影

宋代,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汴城茶坊鳞次栉比无处不在,街心市井,至夜尤盛。朱雀门外还有专业茶坊,每天早晨五更天就做生意了,人们一边吃茶,一边“博易买卖”各色物件,专职的“茶博士”也作为一种职业得以诞生。宋室南渡后,吴自牧的《梦梁录》和耐得翁的《都城纪胜》都各有一章专门描述临安(杭州)茶肆、茶坊的盛况。当时杭州城里还出现了一种流动的茶担、茶摊,时人称之为“茶司”,他们每担一付最便当。担中有两只锡炬,杯筷、调袋、瓢托、茶盅、茶碗,一应俱全,无不足用。仿佛今日商家们“送货上门、服务到家”的经营方式已穿越了数百年。

明代书茶馆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有记云:“嘉靖二十六年(1547)三月,有李氏者忽开茶坊,饮者云集,获利甚厚,远近仿之。旬日之间,开茶馆五十余所。”可见茶馆业之兴隆;入清,《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到杭州游览,述其所遇,说:出钱塘门,过圣因寺,上苏堤,到净慈,四上茶馆品茶,一路上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卖茶的红炭满炉;又到吴山,说那里的茶铺子、茶桌子林立,单一条街,卖茶的就有三十多处。茶馆业之繁荣又推进了一步。南方如此,北方也一样,刘鹗的《老残游记》中就单列了一回:“一客吟诗负手面壁,三人品茗促膝谈心”写北方的乡村茶馆,谈种茶、煮茶、品茶十分传神。其文字也和《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品茶拢翠庵”一样,可以写进后来的《茶经》中去的。

晚清北京茶馆

茶馆业到了清末民初越发兴旺,茶楼、茶室遍布全国各地,《清稗钞》有专章对京、川、沪、粤和江浙一带的茶馆茶饮作过详实且有趣的记载。如北京“京师茶馆,列长案,茶叶与水之资,须分计之。有提壶以往者,可自备茶叶,出钱买水而已。”;上海茶馆如“洋泾浜的杰阁、南京路的一洞天,皆高三层,楼宇轩敞。”;广东的茶馆无地不有,如“棋盘街的芳茶居,兼卖茶食糖果和各色点心;怡珍茶居则望衡对宇,兼售烟酒;更有白大桥北的三盛楼,当炉煮茗者为妙龄女郞,凡饮茶者取资银币一二角。”又云:“茶馆之外,粤人有于杂物肆中兼售茶者,不设座,过客立而饮之。”;苏州则有言情小说家范烟桥先生《茶烟歇》专著,云:“苏州人喜欢茗饮,茶寮相望,座客常满,有终日坐息于其间不事一事者,虽大人先生亦都纡尊降贵入茶寮者,或为群居终日。”喝茶泡茶馆的方式,浸入了江南人的血脉之中,甚至到了不分男女的地步,如《清稗类钞》中就说,“苏州妇女好入茶肆饮茶。同、光年间,谭叙初中丞为苏藩时,禁民家婢及女仆饮茶肆。然相沿已久,不能禁。”是时,泡茶馆之风男女皆然,官方虽屡下禁令也奈何不得。

苏州茶馆中的妇女

又言扬州人饮茶“扬州人好品茶,清晨即赴茶室,枵腹而往,日将午,始归就午餐,偶有一二进点心者,则茶癖犹未深也。盖扬州啜茶,例有干丝以佐饮,亦可充饥。”可见当时大多数扬州人,只需一杯茶、一碟豆干丝便是满意的早餐了!

民国夏家茶楼

而我浙江乃茶之大省,前为南宋都城,后经清代乾隆四次临幸西湖茶区,又作诗,又封御茶,所产龙井因此声名远播、名扬四海,茶业历来繁盛。据《浙江通志》载:民初(1916)统计,全省种茶户274321户,为全国之冠;绿茶产量达23728000斤,也居全国第一,茶楼茶馆更是遍布城乡。杭州是省城,又有西湖风景可赏,茶馆到处可见,据1946年工商登记全城有茶馆160家。颇有名望的如濒湖的望湖楼、吴山的绿荫茶榭,涌金门的藕香居茶室。那幅以苏东坡诗“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的名联就挂在藕香居的门柱上。又有悦来阁茶馆、西雅园茶馆、喜雨台茶楼、萃芳茶店、奇芳茶店,夜间则有湖上水竹居、坚匏别墅;西湖各景点的平湖秋月、西泠印社、虎跑、韬光等皆有茶室,茶室中茶客云集四时不绝。还有中山街酒菜馆前,临门摆上长条桌和长板凳的茶摊,顾客以劳动者居多,通称“门板茶”,这就与我们现时的游埠早茶街有点相似了。

在杭江铁路未通车之前,兰溪为浙中腹地,得水运优势,是钱塘江流域的一大商埠。其茶馆业可与省城杭州比肩,民国二十四年(1935)登记在册的城区茶馆就达159家,大多集中在兰江东岸。名气较大的有上溪下街的海漾楼、聚贤楼、西月楼,新民路的东南茶社和金香楼,前街的中意楼,新生路的春季茶社,中溪下街的望江楼和集云楼,和平路的金福楼和庆元楼,西门码头的聚星楼和漾月楼,王家码头的友谊茶馆和王高记茶室等。其规模凡带“楼”字的较大,一般都是三间二进二层以上;凡带“馆”字的,也都有不错的门面;至于带“室”、带“社”、带“园”的也各有特色,其幽静典雅程度有的还超出了带“楼”的。当然,茶客最多,生意最好的还要属西门码头和王家码头的十来家。

兰江中的航船和八十年代初的王家码头

笔者少年时代居家北门塘弯巷口的建国路,小朋友们经常结伴逛茶馆听“大书”,领头的是塘弯巷2号的郑氏兄弟,他们家隔壁住的便是远近闻名的说书艺人“任大头”。“任大头”大名任一峰(1899~1970),住塘弯巷4号,20岁学艺,25岁成名。擅说《济公传》、《三国演义》、《杨家将演义》、《水浒传》和《说唐全传》等,尤以《济公传》拿手,业界有“活济公”之称。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王老汉翻车记》等新书目,获浙江省第一届曲艺会演优秀创作奖,并首任兰溪县曲艺联合会主席。他从家里出来一般都在中饭后,矮矮的个子,胖敦敦的腰围,双手剪并在身后,拿着一把大纸扇像在划什么东西,圆滾滾的大头一路笑呵呵地向熟人打招呼。我们则紧随其后,跟着他去茶楼听书。他常去说书的茶楼有西门码头的聚星楼,和平路胡家巷口的庆元楼和养砚巷口的春季茶馆。其时,说书艺人报酬与茶费挂钩分成,听书人越众,喝茶者也越多,茶馆的生意也越好,老板和说书艺人收入也越高,两两欢喜。任大头说书艺高,声音宏亮有磁性,他惊堂木一拍,全个茶馆便鸦雀无声。到济公出塲打开油纸扇这么一晃,“踢遢、踢遢…”声响起,又可引起全塲大笑。故凡任大头说书处,总是人头挤挤,茶客满楼。我们几个不饮茶只听书的小鬼仂坐在去二楼的木梯上,也听了个津津有味。

我们听书的地方,主要是西门码头的聚星楼和胡家巷口的庆元楼。西门码头有二家著名茶馆,靠北的叫漾月楼,靠南的叫聚星楼。聚星楼自街门进跨出城墙为二楼,往下木柱子支撑如西南苗家的吊脚楼,就是溪沿的一楼。一楼是散席茶点摊,书案设在二楼。这家聚星楼茶馆不可小嘘,因为街对过就是聚星巷,为宋元间闻名全国的名人会所“聚星楼”旧址所在地,元代儒林四杰和大学者吴师道经常在此聚会宾客切磋学问,儒林四杰之一义乌黄溍有《聚星楼记》记其事。借其名声,且茶楼面溪而立,坐在二楼向西眺望兰江风物便尽收眼底。既饱了眼福,又可耳闻千年旧故事,茶客因此甚多,任大头一天昼夜二塲书,常常听众爆满,茶客盈门,生意极好。而靠北的漾月楼后来改建成奎元馆,茶生意断了,菜生意却也颇具名望。

另一处是胡家巷口和福昌铁店贴隔壁的庆元楼,俗称矮子茶馆店,也是任一峰先生的书塲。这茶馆二楼楼梯口正对任先生的书案,如运气好能抢到楼梯坐,不仅可以听到“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的激情故事,还可看到任先生配合故事情节的肢体语言。五十年代未任一峰被委任为塘弯巷居委会主委,又兼曲艺协会主席后,公务繁忙,就由宋长清接班主讲。宋长清年轻,个头大、中气足,声音宏亮,说起书来昂扬顿挫,喜欢他的茶客也挺多,故茶楼生意兴隆,我们每每只能靠排门站着听。

离我们最近的茶馆是建国路口王家码头的那几家,1950年6月重新登记时店挨店的还有七家,店号分别为友谊、畅乐、福安、乐园、春季、东月和王高记。原来还有一家在王家码头上来的中溪下街,名望江楼,又号文明春茶楼,迎江而立,颇有声望,新任巷曾因其名望改称望江路,抗战胜利后才正式定名为建国路。可惜不久倒塌,关于它的故事笔者曾在另一篇茶文中写过,这里就不重复了。王家码头是个好港口,左手是四明公所,右手是耶苏堂,水深腹凹便于船只停泊,先前是客货两旺的大码头,新中国成立后改为专用客运码头。1973年兰溪设钱江航运分公司,自这里上岸下船的有对开的公司船载客,往来于兰溪与梅城、桐庐、富阳、杭州之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据记载1978年全县合计年客运量达到80万人次。客商往来众多,茶馆生意兴隆,特别是巷口紧靠码头的几家,皆为二层排门屋,宾客盈门,日夜不息。但没有说大书的,只有唱道情和民间小曲子的,还不时有算命先生和小吃店伴计上门,为茶客们算命和送茶点。有一个算命先生,人称“瞎子王善人”,肩上挂着个小红木箱,箱上有一付对联:喜直言前来问我,爱奉承另请高明。右手提着一面小铜罗,手指夾着一根小锤子,敲出悦耳的“噹、噹…”声,在过道里走来走去。

王家码头的几家茶馆生客熟客皆有,不但茶生意好,小吃茶点也是紧俏货,其时兰溪小吃已名满江湖。一般熟客瓜子、花生、香干、米胖豆、葱棍糖和元片糕即可,生客来时茶博士就推荐本街祠堂院葱烧饼、角带酥和阿毛娘的毛豆腐;如餐前来客就捧上一碗老杨馄饨或豆腐汤圆先充饥,至于鸡子粿则是十八力石板路头货,薄皮汰熟不油腻,归口喷喷葱花香,有的外地客商一碗馄饨加一只鸡子粿就当了中餐,蛮落胃的。关于茶食,知堂老人有五言《茶食》诗一首,开头便说:东南谈茶食,自昔称嘉湖。今日最讲究,乃复在姑苏。并例举了九种茶食。可惜他未到过兰溪,也未尝过兰溪小吃,如到过、尝过,定会将这几句改成:东南谈茶食,自昔称兰溪。今日最讲究,乃复在游埠。不过一切皆为过往,笔者的《茶楼谈往》也暂在此打住,茶食的故事这里提个头,待以后慢慢细谈吧!

~~~~~~~~~~~~~2024.11.6/施福山于兰城寓所

~~~~~~~~~~~~~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8,546评论 6 50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3,224评论 3 39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4,911评论 0 35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737评论 1 29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753评论 6 39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598评论 1 30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338评论 3 4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249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696评论 1 31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888评论 3 33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40,013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731评论 5 34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348评论 3 33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929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3,048评论 1 27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8,203评论 3 37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960评论 2 35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