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实践》共读打卡-玲子-第五天 2017-3-24
阅读内容:第8章——第9章 今天的决策,明天的成果!章节中告诉我们了应该怎么做,应该从哪些方面下手!但……具体情况还是要具体分析的!任何事情上往往教会我们的是大的方面,具体细节的操控,还得我们自己根据实际情况来定!那么所有这些都由谁来操控呢!?那就是管理者!企业真正的安全保障,是未来的管理者!所以这也要求我们需要有系统的对管理者进行培养计划!所有这些都是环环相扣的! 企业的管理终究都是要回归到人的因素!然而,我们都感受过“通过压力进行管理”,我觉得这并没有做到以人为本,而是一味的为了创造出绩效!目前的基本工业生产系统有三到四种,每一种系统对于管理我有其特殊的要求。所以,在管理企业时首先要弄清楚企业采用的是哪种系统,尽力贯彻该系统的原则! 然后持续采用那种系统的原则,并将之发挥到极致。
《管理的实践》共读打卡-马利-20170324-第6天
阅读第12.13章
1.团队成员的人数不应该太多,最多不超过五六个人,一般而言,三四个人的效果最佳。而且团队内部,管理者不应该有上下之分。
最近在学基础日语,课程里就有介绍日本的公司里,每个小组就是四五个人,这样的效率最高,工作完成的效果也最好。
2.关于上下级的关系,书中认为,上对下的关系,“协助”是最佳的状态,管理者应作为下属的“助手”,上级要尽一切努力,帮助下属完成目标。在我看来,这样的关系有个好处是可以使上下级关系少一些压力,更加侧重于合作关系。因此可以使团队发挥最大作用。
3.关于“组织精神”,组织精神的关键在于强调个人优点,强调他可以做好的事。把每个团队成员的优点最大化发挥,便可做到取长补短,让组织更强大,发挥优势,便可避免“木桶效应”。
4.评估的方式:管理者的评估方式需要系统化,不然就会很浪费时间来做决定。而且如果做不到系统化,管理者很可能会依照直觉来做决定和做判断,这显然会造成偏颇和不公平。一个团队,本就是众口难调,如果做不到公平,就很难向上发展了。
《管理的实践》共读打卡-黄文和-20170324-第5天
企业需要哪一种结构
“组织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经营绩效和成果的手段。组织结构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有三中特殊方法可以找出达到经营目标所需的结构:活动分析、决策分钟和关系分析。
如我们机场企业要弄清楚究竟哪些活动才能达到经营目标:一、安全运行,这包括了飞机本场的安全起降、滑行、过站,以及过站保障中相应设施和人员的安全。同时,旅客通过机场登机通道安全进入客舱,并且不能携带危及他人和航空器的物件进入。二、有偿服务,除了航空方面有关的,如飞机的客舱、机械、勤务、设备、航食等服务,还有旅客的值机、安检、轮椅担架、其他附加服务等,还有货物、邮件,以及和航班的运行相关的各个链条里的服务。我们还有拓展的餐饮、住宿、停车、地面交通、广告等还有其他一切可以深挖的创收服务。我们这些服务,要做好,让客户觉得消费得物有所值,要让服务得以为公司创收。这就是企业的活动分析。
而要使得活动分析能够达到绩效、实现目标,这就涉及到决策分析,将公司或者企业组织结构分为多少层级,哪个层级制定什么样的决策,涉及什么活动,最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此,还应考虑决策的未来性,决策对公司其他职能部门、其他领域或者整体影响有多大,决策的性质是由多少质的因素如基本行为准则、伦理价值、社会和政治信念等来决定。
关系分析,决策关系,除了要有纵向的,如公司总裁到总经理到二级二级单位经理到部门经理再到班组,这是自上而下也可以是自下而上的决策关系。还有横向的决策,二级单位与二级单位间,部门与部门间,班组与班组间形成的关系,决策信息如何传达,才能使得沟通顺畅,决策落实,让企业更加高效。
通过决策分析,来决定最适合自己公司的组织结构,使得人员,资源利用更加高效,能产生更高的经济绩效。
《管理的实践》共读打卡-刘辉辉-20170324-第6天
阅读第11章
第11章 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
任何企业都必须建立起真正的团队,并且把每个人的努力融合为共同的力量。
企业绩效要求的是每一项工作必须以达到企业整体目标为目标,尤其是每一位管理者都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追求企业整体的成功上。
三种误导管理者的重要因素:管理者的专业工作;管理的层级结构;以及因愿景和工作上的差异,导致各级管理者之间产生隔阂。
在管理结构上,必须兼顾管理者及其上司对管理工作的要求,而不是只重视上司的看法。
高效能的企业管理层必须将公司所有管理者的愿景和努力导入一致的方向,确定每位管理者了解公司要求达到的成果,而且他的上司也知道应该预期下属达到哪些目标。高效能的企业管理层必须激励每位管理者在正确的方向上投入最大的心力,一方面鼓励他们发挥最高的专业水准;另一方面,要把高超的专业技能当做达到企业绩效目标的手段,而不是把达到高标准本身当成努力的目标。
管理者的工作是为整体绩效负责──换句话说,当他在切割石材时,他其实是在“建造一座大教堂”。
它是对无能的一种承认,
管理管理者需要做特殊的努力,不仅要确定共同的方向,而且要排除错误的导向。共同的理解从来不可能通过“向下沟通”而取得,只能产生于“向上沟通”,它既需要上司有听取下属意见的诚意,也需要有一种专门设计的手段使下属管理人员的意见能得到反映。
目标管理的主要贡献在于,我们能够以自我控制的管理方式来取代强制式的管理。
企业需要的管理原则是:能让个人充分发挥特长,凝聚共同的愿景和一致的努力方向,建立团队合作,调和个人目标和共同福祉的原则。
管理者的工作范围和职权应该尽可能宽泛,凡是不能明确排除在外的事务都应该视为管理者的职责。
管理者应该受绩效目标的指引和控制,而不是由上司指导和控制
《管理的实践》共读打卡-沈傲然2017-03-24第六天
第十二章管理者必须管理
1.管理者应该受绩效目标的指引和控制,应该有其自身的职权和责任。
2.团队合作在企业运营中作用很重要,同时它需要更多的内部组织,合作和明确的分工,而最重要的团队任务往往也是高层管理任务。
3.管理者的职责要有度,控制好职责的幅度才能充分发挥组织的力量。在其位而谋其事,“挡不住监督部署的诱惑,不是干脆跳下去做部署的工作,就是什么都要管。”这样往往会限制结构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4.重视基层一线管理者的职权,充分发挥一线管理层的作用,把握好权利和责任的平衡。
5.管理者和上司的关系,不仅仅包括双向的关系还有他们与企业的共同关系。责任和引导的作用要和监督有一个平衡,毕竟企业不是警察局,过分强调监督作用会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产生一种不理想的关系,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管理的实践》共读打卡-潘昱-20170324-第6天
阅读第14-15章
1.任何企业不可能展现出比他最高主管更宏远的愿景与更卓越的绩效。如果最高领导者没有给你们带来任何宏观的愿景,或许你也需要考虑一下自己是否适合这份工作了。
2.首席执行官的工作是团队的工作。即使是非常小的企业有再妥善的安排,也不可能由个人来承担企业首席执行官的所有工作,必须由好几个人共同努力,通过团队的合作来完成。放权和授权非常重要,由团队协助来完成任务。朱元璋就是一个人干死的!
3.关于团队的数量问题,认为越少越好。但是只有两个人的团队,两个人感情很好,又不能是两个同时退休,因为找到合适的接班人非常麻烦。否则留下来的人很难适应新的搭档。
4.培养管理者计划必须纳入企业所有管理者,把目标放在激励每个人成长和自我发展上,强调绩效而不是承诺,强调明天的要求,而不是今天的需要,必须是动态的而重质的,而非根据机械化的论调制度而进行的静态人事更迭。培养明日的管理者,实际上就意味着把今天的管理者培养成更重要,更优秀的管理者。这段话把我绕晕了。翻译的人如果像写《明朝那些事儿》那样好玩就好了。
《管理的实践》共读打卡-曾敏-20170324-第6天
阅读第11章,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
1、看这一章,我真是越看越熟悉,那种莫名的熟悉感。
直到看到最后一段:“企业需要的管理原则是:能让个人充分发挥特长,凝聚共同的愿景和一致的努力方向,建立团队合作,调和个人目标和共同福祉的原则。” 忽然觉得,德鲁克先生是不是信仰基督,我百度了一下,居然真的是。
怪不得前几天看他的书里面明明是管理,却讲到了社会责任,现在我理解了。
原来不是因为我感觉灵敏,这种熟悉感来自于相同的文化,我们公司就是基督文化的公司,管理层有不少人,包括创始人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公司的文化是:爱、感恩、奉献。给员工灌输的是祝福他人的心,责任心,不允许欺骗。我可以说,上面的每一点原则在我们公司都有贯彻。想同的文化,相似的管理理念,一手信仰一手管理。
以前别人跟我说他是管理学泰斗,我没有特别的感觉。但现在我会认认真真看完后面的章节,因为虽然我不是基督徒,但我受益于他们。在公司3年以上的员工离职率几乎为0,我们和公司有着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价值观,我们和公司一起不断成长,爱和感恩、分享的文化,在公司贯彻得最彻底。
2、感恩,参加十天读书我原来只是希望养成自律的习惯,没想到有这样的意外收获,让我再一次认识了公司的文化,更加坚定的热爱这份工作。可见,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最好的安排。
《管理的实践》共读打卡-第六天-20170324-Yao.x
读到福特的故事让我十分惊讶,老福特手下的福特公司简直就是中国朝代历史的翻版,在没有了解到福特公司的这一段发展史之前,很难想象作为一个领头企业的一把手,会通过赶走人才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独裁统治,这简直就是典型的“昏君”啊!排除异己,打压大臣,唯唯命是从的庸人为用。而老福特的孙子福特二世就像是一位勤于政事的青年“贤君”,采用亲贤臣远小人的策略,终于重新笼络人才,将风雨飘摇的王朝再次发扬光大,成就盛世伟业!(最近读史,禁不住做个比喻)由此可以看出,管理的重点不在于集权还是分权,而在于适当的人用适当的权利才能发挥这个权利的最大效用。
做一把手的,就要从大局考虑,明白自己的决策地位,不能也无法做到“事必躬亲”。而一个企业应该是一个整体,能让客人充分发挥特长,凝聚共同的愿景和一致的努力方向,建立团队合作,调和个人目标和共同福祉的原则。这其中有几个要点,第一是充分发挥特长,也就是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只有在适当的位置发挥自身特有管理才能才能将企业做好管理;第二是共同的愿景和一致的方向,也就是所谓的目标管理。作者在提到,“未来”技术变迁,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进入企业比例大幅增加以后,将会倾向于朝着共同的目标去奋斗。当然这个未来是针对作者而言的,现在的我们已经居于那个未来之中,仔细去想,发现现在的社会的确是由一个个具有共同目标的团体所进行竞争的世界。在此,又体现了作者的预见性。
《管理的实践》共读打卡 范兆周 2017-3-24 第六天 阅读第16-17章
这两章内容主要讲述了企业需要的管理结构,及如何建立起适合自身的管理结构。管理的结构可以说是不居于一种定式,也不局限于书中所说的两种形式,应该是多样化或者同一个企业内都可以允许不同结构的形式共存,不过终极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总体发展目标,在这个原则指导下的多样化。就好比如中国实行的一国两制政策。
第169页提到的根据完成工作的内在逻辑来安排工程工作,第181页提到的建立共同的公民意识,这些观点都非常好,尤其是169页的,大家可以反复揣摩,用于自己的日常工作甚至生活当中[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