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看到一个帖子,《为了读博被我辞掉的年薪20万的工作,如今努力也找不到了》。
“考博的时候看的书大本的加起来有一米了,堆得高高的,每天只有一点点吃饭和休息的时间放松,到了3月份,春天来了,暖了,我下楼来吃饭,看见篮球场上大家在玩耍,天气真好,毫无防备地我就流了眼泪,觉得这种天天啃书的日子真不是正常人的日子。”
博主很励志,但是努力与结果,并不总是正相关。如博主所说,“兜来转去发现,如今的最佳选择竟然还是当初放弃的那类工作,现在投了几百份简历才发现,自己再也进不去当初那种单位了。”
高薪辞职,读研读博,就业困难......这人生的黄金时代,一不小心被博主过成了开口向下的抛物线,一路朝着苦逼的方向无限延展下去。
读到前半部分,内心对博主是充满敬佩和同情的,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未知的路上义无反顾地坚持那么多年。但是,博主的另一段话,又彻底凿穿了我心底泛起的柔软,甚至残忍地想起一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真的伤透了心,所以现在觉得全世界都对不起我。如果不是为了我老公,我不会辞职来北京;如果不是为了他们家,我不会考博士。当初我其实说的很清楚,我不喜欢搞学术,考博士一点意义都没有,可是由于他们一直算半文盲,总觉得家里多个博士那简直是光宗耀祖的事情。结果发现,实际上自己的决定不管出于什么理由,都是要自己去承担后果的。”
你看,怨念深重。为了满足他人期许,所以当初委曲求全。等现实与期许的偏差达到临界点,自己又开始崩溃,苦大仇深,恨不得让全世界为自己的不幸埋单。
日子再不喜欢,还是乐观些对待。毕竟,你不高兴,生活会比你更不高兴。
跟博主截然相反,我认识的张阿姨,完全把生活中的不如意过成了每一天的诗情画意。
她喜欢拍照,常拉着老伴儿在公园合影,像少女一样嬉笑着扬起脑袋。
她经常自己做些小设计,桌上的花布可以成为摇曳的披肩,成为风情的裙摆,成为精致的头饰。
她喜欢油画,偏爱复古风,爱唱英文歌儿。
她经常给我甩链接,国家政策、哲理人生、精彩视频,方方面面。
她说,最喜欢傅莹,优雅、大气、睿智。
谁都想象不到,她已罹患癌症十多年。她从不抱怨命运的不幸,只是默默收起沉痛的心情,配合医生治疗,买来医书自己钻研。
所有的苦痛不会因为乐观而真正减淡,但正是这份心境,带着她以及爱她的家人,穿越了重重恐惧和黑暗。
“用心甘情愿的态度,过随遇而安的生活。有生就有死,只要活着,就要以最好的方式活下去。”这是张阿姨写在朋友圈里的句子。
我跟她一样坚信,任何老去而开始疲惫的身体,都困不住有趣而不甘的灵魂。
佛教讲苦集灭道。
“苦”就是每天要面对的事情,“集”是要把苦归纳收集下来然后面对,“灭”就是想出办法来把它解决掉,“道”就是变成共通的规矩用来应付将来。
悲催的是,人们总是停留在“苦”的阶段不愿向前。带着一股怨气,把原本美好的事物污染得臭气熏天。
心理学中有个观点,“重要的不是改变信念,而是改变对信念的认知和态度。”
其实对待生活也是一样,重要的不是遭遇本身,而是面对时的心态。已经发生的无法改变,不如转转念头,说不定生活别有洞天。
人生苦短,要知道,你不喜欢的每一天,都是在白白浪费时间。道理都懂,重要的是行动起来,想方设法让喜悦在悲伤的缝隙里流动起来。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愿我们都有化软肋为盔甲的勇气,金甲披身,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