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将孩子培养成人,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爱和规矩。父母给予孩子宽大的爱,孩子就会成为一个心中充满爱、善良、美好的人;父母给予孩子好的规矩,孩子就会被塑造成一个成功的、严谨的、优秀的。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脊背长大的。”孩子学做人,第一个榜样就是父亲或母亲。可以这样说:“家家户户有杆秤,那秤砣是孩子的心。”不同的母亲发出的生命信息,在孩子心中留下了不同的图像。妈妈的好行为、坏行为,孩子都看得清。可是,一方面家长们希望孩子成才,而另一方面家长却不能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氛围。比如,有的父母回到家把饭桌变成麻将桌,把家庭变成赌场、舞厅、酒店、仓库,全然不顾在一旁写作业的孩子;还有一些孩子形成了“享乐至上”的人生哲学,是因为家长整天忙于工作、事业或做买卖赚钱,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甚至在孩子面前也不检点自己的行为……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的形象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最长。孩子每天都在用最精细的眼光注意着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和观察着大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于是,父母便成了他们学习的示范老师。由于孩子正处于自觉和不自觉的学习过程中,他们的模仿能力非常强。他们的绝大部分能力和习惯都是从他人的言行中模仿过来的。而且,他们更多的是从父母那里模仿过来的。许多孩子的性格、作风、行为习惯之所以很像父母,并非全是遗传起决定作用,主要是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如果父母在各方面的表现是良好的、适当的,孩子看得见、学得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并健康地成长起来。否则,正如鲁迅所指出的:“父母的缺点,便是子孙灭亡的伏线,生命的危机。”父母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就会让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感,也会失去在孩子面前的威信,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习俗好恶、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都会受到不好的影响。
过去,农民的儿子看到父母日出下地、日落而归,自己便学会了劳动;老百姓的女儿每日看到母亲日夜操劳、勤劳俭朴,便学会了关心体贴、不怕重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这样的潜移默化,这样的“润物细无声”。
“孩子需要榜样甚于批评。”孩子的目光像永不休息的雷达,不停地注视着大人的言行举止,模仿着大人的行为习惯。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最长。父母的所言、所为,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孩子们的榜样。父母做得好的方面,孩子能学到;父母做得不好的方面,孩子也照样学得到。因此,为了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模仿榜样,父母必须十分注意自己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