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西汉为什么打不过匈奴?
汉高祖六年也就是西汉刚刚建立的第二年,匈奴开始渡过黄河南下。这时首当其冲面对匈奴的是北方的韩王,名字也叫韩信。不过他比淮阴侯差远了,两个回合就被匈奴揍趴下了。然后这伙计也干脆,直接投降匈奴叫了义父。匈奴从此站起来了,开启了一段骑在别人脖子上拉屎的逆天历史。
这里要说一下,匈奴并不是西汉才这么猛的。早在战国时期秦、赵、燕就经常遭受匈奴的侵扰。其中秦国赵国分别通过不同手段变法强国,在他们面前匈奴翻不出什么浪花来。
而到了秦始皇做中原这片儿话事人的时候,这位老哥更狠。不仅在边境修筑长城,而且动不动就主动出击进攻匈奴。
长城在这个时候的作用根本不像是防御堡垒,更像是电话线。不管在长城的那一段发现了匈奴,就会点起烽火。其他地方的部队远远地就会看到狼烟,而一旦看到就会赶过来集中兵力攻打匈奴。
就这么打了几年,匈奴基本被秦国打得七零八落,分裂成了十几个小部落。他们都畏惧秦国不敢再侵犯边境。甚至哪怕秦国内乱,楚汉争霸这段 时间他们也不敢轻举妄动,因为被打怕了。
直到西汉建立时期,新上任的匈奴单于冒顿才统一了这几个部落。这时候新生的匈奴开始打量起来旁边这个刚刚建立起来的新王朝。
一开始双方都没有轻举妄动,后来匈奴试探了几次发现,这汉朝貌似比较好欺负唉。于是直接出兵一举拿下了河套平原。从这个时候开始,西汉在对阵匈奴的战场上无险可守。匈奴骑兵甚至可以两天之内跑到长安,河套平原也一直被匈奴掌控七十多年。
再说刘邦知道韩王投降匈奴认了新义父后大发雷霆。他认为匈奴就那么点人有什么可怕,而韩王居然投降蛮夷真是该死。于是刘邦亲率大军北上,准备先解决韩王这个窝囊废,再收拾匈奴。
大风起兮,云飞扬。
正值巅峰状态的刘邦,一出兵就大破韩王的军队,韩王连滚带爬遁逃到了匈奴。刘邦这时候其实已经重新掌握了河套,而匈奴的实力其实也还没那么的强,他们在掂量。如果刘邦可以休书一封,划定边境,以后加紧边防,西汉也不至于像后来那么被动。但是刘邦却不愿意,想趁机一举解决匈奴。
朕要证明给他们看看,我刘老三也不是好欺负的。结果这一证明恰恰证明了自己不行。
此时赵国内也发生了叛乱,联合了韩王的残兵与匈奴结盟准备共同对抗刘邦。但是联军似乎不堪一击,面对西汉军的进攻一触即溃,不断后撤组织抵抗。 将士们不停向北深入,企图一举歼灭匈奴主力,不知不觉就来到匈奴腹地。北方这时候已经入冬,西汉士兵十分之三的人都被冻掉了手指头。
而刘邦自己却呆在晋阳,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士兵行军在多么严酷的环境下。
将不知兵,岂能不败。
果然,刘邦不顾下面的反对,执意要让部队继续推进。而他自己先一步跑到了前方的平城,登上白登山巡视。
就是咱也不知道他上白登山巡视啥。就是要说登上去能看到匈奴大军的动向,那不太可能。因为要是离敌人这么近,咱刘三儿也没这么大胆量。
所以,刘邦去白登山巡视只能有一个解释,大概率就是去玩儿了。
结果这就给匈奴一个机会,直接派大军绕后把白登山给围起来了,这就是著名的白登之围。 这下刘邦慌了,自己好不容易干到皇帝,好日子还没过几天呢。
于是赶快派使臣去找单于的老婆,又是送礼,又是作揖,低声下气的好话说了一箩筐。终于单于的老婆愿意帮他去说情。要说这人情世故是真厉害,匈奴果然在山脚下开了个口子。刘邦这时候也不管是不是陷阱了,带着人就冲了出去。
其实匈奴开这个口子也并不是为了放刘邦,后面提到他们是为了让自己的盟军进来汇合。估计单于老婆把这个条消息透露给了刘邦,这才让他抓住机会跑了出来。
刘邦逃跑后,一溜烟就回了长安。什么匈奴,再也不管了,赶快回家过几天好日子去。
自此之后,虽然能看到匈奴不断袭扰汉朝边境的郡县,但再也看不到西汉的回击了。 匈奴不停烧杀抢掠,但朝廷却一点也不管,最多给他们写个信,求个饶,送点礼。但这却让这群豺狼虎豹更加放肆凶残起来,甚至要求西汉对他们称臣。
可这仍不是最屈辱的,后面我们会慢慢解开,匈奴是如何一步一步蹬鼻子上脸的。也难怪后面汉武帝不顾反对,说自己跟匈奴有世仇,打了一辈子。
part2 刘邦怎么对待自己的功臣?
西汉建立后对于刘邦来说最大的威胁,不是刚平定的诸侯国不稳定,也不是北方匈奴的侵扰。而是当初跟随自己攻打天下的功臣们。这些骄兵悍将,文臣能士,是让刘邦寝食不安的最终原因。
起初在刘邦宣布迁都长安的同时,燕王臧荼背叛西汉在北方造反。臧荼本就不是刘邦的亲信,但他在反秦过程中资格很老。最早是响应陈胜吴广号召起义的,后来巨鹿之战投靠了项羽,直到韩信进攻到燕国他才投降了刘邦。
面对这个跟自己同级的老鬼,刘邦二话不说亲自跨马上阵,一战生擒了臧荼,然后安排自己最信任的兄弟卢绾去做了燕王。刘邦对卢绾有特殊的信任,两个人从小玩到大,众多同乡中也只让卢绾做了王。
此刻的刘邦就像出去化缘的孙猴子,正在画一个圈。而这个圈正好把西汉王朝围在中间,让这个新生的王朝在圈内安全茁壮的生长。
但是意气风发的刘邦肯定想不到,这个在他生命终结前才画好的圈,终点也正是此刻封王的卢绾。
臧荼被刘邦生擒后,之前从项羽阵营投降过来的将领不断有人造反,刘邦不厌其烦地亲自平叛。韩信也正是这个时候因为收留钟离昧被刘邦下罪捉拿,后来才死在了吕雉手中。
除了在外的王侯不断叛乱,朝中的功臣也不好伺候。刘邦登基以来,用封赏爵位金银珠宝,安定人心。但是当他封赏到劳苦功高的萧何时,这些人却抗议起来。觉得萧何只是管理后勤,功劳远远比不上他们上阵杀敌浴血奋战的人。
刘邦忍了好久了,毫不客气地对他们进行了一番比喻:“我的话比较糙,就拿打猎做个比喻吧。在前面追逐野兽的是狗,在后面发号施令的是人。各位的功劳都是像是在前面追逐野兽,所以顶多算个‘功狗’,萧何却在后方发号施令的‘功人’。”
这下大臣们都傻眼了,他们万万没想到自己都被当做狗了,还拿什么跟萧何争呢?再争下去恐怕连狗都做不成了,于是都不再说话了。
刘邦吓唬完人之后,转身就跟张良客气起来,说自己给先生准备了一个三万户的爵位。听过功狗、功人论的张良知道,萧何的爵位也才八千户,现在做狗还是做鬼的决定权就在自己手里了。
于是张良坚决推辞说:自己最大的功劳只是跟对了领导,再好的计谋没有刘老三你虚心采纳,那就啥也不是。还好这些计谋偶尔、侥幸成功了,不然耽误了陛下的大事儿那都得是自己的罪过。而上天让自己遇到了您这么英明果断的皇上,自己常怀感恩的心,哪还敢要什么赏赐,更别说什么三万户了,吓死个人嘞。
听听,听听,其他抢功的人听了估计下巴都要掉地上,就差直接给张良跪下拜师了。
不过刘邦最后也没有亏待张良,给了他一个留侯的爵位。跟萧何一样,让他做个人吧。
有了张良的模范作用,后面刘邦册封陈平时,陈平推辞得更果决了:“我可没有什么才能啊!我也没什么功劳!”
“可是我用了先生的计谋,取得了天下,难道不是功劳么?”
“那个谁,是魏无知。他不举荐我怎么会见到陛下呢,都是他的功劳,你找他去吧。”
“啧啧,仁义,真是仁义。”刘邦都忍不住对陈平竖起大拇哥儿,环视四周目瞪狗呆的众臣说:“看看,都看看,这就叫不忘本!”
虽然刘邦又是大棒又是甜枣表演了这么多,但最后对所有功臣还是都一一论功封赏了,并没有画大饼。甚至连几度背叛刘邦,让他恨得咬牙切齿的雍齿都被封侯了。
不过比起这些功臣,刘邦对自己的亲戚更好。他早就准备了诸侯国的王位封给自己的大哥兄弟,还有子侄,毕竟还是自己人更信得过。
这下好了,封王的封王,封侯的也封侯,都满意了吧。可没想到,这帮老兄弟连对人的一个基本的尊重都做不到。
每次刘邦在皇宫宴请大臣,这些人几杯酒下肚就开始五迷三道。要么是吹牛说自己功劳怎么怎么样,当初要不是自己,皇上都得嗝儿屁。要么是喝酒猜拳大喊大叫什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更有甚者拔出宝剑在殿内乱砍。
刘邦被气得一激灵一激灵的,当皇帝的体验感极差。
这种情况被儒家学者孙叔通观察到了,于是他专门为刘邦制定了一套皇室礼仪。在各种规矩的约束下,大家的行为才被约束。该怎么磕头,怎么下跪,怎么摇尾巴都规定的清清楚楚。刘邦看着被礼仪驯化得服服帖帖得众人,拍着大腿说:“今天才知道当皇帝这么爽!”
然而刘邦刚享受这样生活没几天,匈奴就勾结韩王造反了。
也正是这次,刘邦第一次尝到失败的味道,在白登被围好不容易才逃了出来。结果刚回到长安,就看到萧何为自己修建的未央宫,豪华壮丽。想到自己差点死在外面,这么好的宫殿会让谁住上呢,一股邪火就起来了。
指着萧何就骂:“天下刚刚安定,我整天东征西讨不知死活,你却修这么豪华的宫殿?”
言外之意是:我要死在外面,这么好的房子你想给谁住呢?不浪费么老弟儿?
萧何一肚子委屈,明明自己干的好就是为了巴结一下皇帝,谁想到拍马腿上了。
不过聪明的萧何并没有直接跟皇帝顶嘴,而是委婉地说:“之前没有平定天下,陛下可以将就。现在天子富有四海,再住得不够带派,就显不出皇帝的威严了。而且我们现在把宫殿修到位,后世子孙也就没有再增加宫殿的必要了,也能为后世节省民力嘛。”
听听,这话多有水平,按照萧何这么说这宫殿就应该盖得应该更豪华才行。
刘邦听了他这么说,也高兴了起来。毕竟自己刚打了败仗,再住进这么好的宫殿。这要没有个理由,就怕有人闲言碎语,到时候自己老脸也臊得慌。
part3 刘邦: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汉高祖十年,也就是刘邦从匈奴手里逃出来的两年后,代国造反。
代国和韩国的情况一样,也需要抵御北方的匈奴,因此手中拥有强大的兵力。
代王陈豨最早是跟随韩信的将领,所以陈豨造反后刘邦要求韩信跟随自己一起平叛。但此时的韩信刚被贬为淮阴侯,心里对刘邦非常不满,于是称病拒绝。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吕雉在刘邦进攻陈豨期间,灭了韩信三族,理由就是诬陷他和陈豨勾结谋反。
刘邦也真是累了,带着周勃进攻到代郡马邑,结果久攻不下。在平叛路上遇到挫折的刘邦把压力给到了周勃,命令他不择手段必须拿下马邑。
周勃也是拼了老命终于攻下马邑,为了纪念这一胜利,将马邑屠城。
最后,在刘邦和周勃两路军的夹击之下,陈豨兵败,代国平定。为了避免之后再有外人造反,刘邦命自己的儿子刘恒当代王。
这里刘恒第一次登场,被封代王的他此时估计才几岁。不得不感叹投胎真是一门技术,有的人几十年浴血疆场,最后也就封个千户侯,而有的人才几岁就有王位等着他。
但我们这里着重提到刘恒,不是因为他命多好,多会投胎。而是要感谢他投对了胎,因为在不久后他将会第二次登场。
而这次,他将化作帝国的黎明,用雷霆击碎黑暗,用自身的光芒照亮整个中国历史长河。对于他的所作所为,我们将会发现怎么赞美都不为过,怎么形容都不够充分。
天不生文帝,万古如长夜。
但现在我们先让小刘恒成长几年,他老爹还在累死累活的给他打扫房间呢。
刘邦在征讨陈豨的时候也征召了彭越随自己出征,但没想到彭越也学韩信装起了病。等到刘邦打败了陈豨,就找了个理由把彭越抓了起来,押解长安。
本来这个时候,刘邦也没想杀掉彭越,毕竟彭越比起韩信威胁实在小太多了,都不值得杀掉,脏了自己的名声。于是就开恩,将彭越贬做平民,发配到蜀地。
但好死不死,彭越在发配途中竟然遇到了吕雉。见到老熟人的彭越痛哭流涕,他跪在自己的囚车中对吕雉说:“误会,都是误会啊。我那几天发烧还拉肚子,真没办法陪皇上出征。求您看在以往的情分上,帮我向皇上求个情。蜀地苍凉苦楚恐怕一去不返。我也不要爵位,只求把我发配到故乡老家吧。”
吕雉不可置信地看着彭越,这个曾在楚汉相争时期照顾过自己一家的恩人,如今已是自己丈夫的阶下之囚。她安慰了彭越,并答应帮他求情,然后带着彭越回到了长安。
结果回到长安吕雉这样对刘邦说:“像彭越这样的英雄豪杰,哪怕把他放在蜀地也会后患无穷。我在途中遇见,特意把他带回了长安,不如趁机杀掉他。”
刘邦听后,思索片刻同意了。
一个月后,在大牢中的彭越等到了他期盼已久的消息:斩首,灭三族。
我理解不了吕雉为什么这样做,在选择做一个坏人、好人的时候,她令人意外地选择了做一个贱人。不知道彭越死之前会不会仰天长叹,这可能就是杀熟吧。
彭越死后,刘邦将梁国封给了自己地儿子刘恢。四个月后,淮南王英布造反。
当初刘邦被项羽在彭城打得大败,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时候,问自己的谋士们:“谁能帮我打败项羽?我愿放弃山东之地,和他们共享天下。”
张良告诉他:“在内用韩信,在外用彭越、英布,只有这三个人一起才能让大王赢得天下。”
刘邦采用了张良的建议,招揽英布和自己正面一起抵御项羽的进攻。许诺彭越王位,让他在楚地袭扰项羽的粮道后勤,以致项羽不得不议和退兵。封韩信为齐王,让他绕后战略包围项羽,并最后采用韩信十面埋伏的计策,斩项羽于乌江。
没有这三人,刘邦得不到天下。
如今短短三四年,韩信被杀,彭越诛,三族尽灭。刘邦更是下令,将彭越尸体剁成肉酱,分别送给各封国警示。英布见到彭越的肉酱,又悲又怕,于是才决定起兵造反。
刘邦得知英布造反的消息并不惊讶,或者他等的就是这个。但此时年已六十多岁的刘邦,已是百病缠身,从四十多岁起兵到如今,连年征战,他早就撑不住了。环顾四周,自己的兄弟们也都双鬓斑白,刘邦叹了口气,是时候把大事交付给下一代了吧。于是刘邦准备让太子刘盈出征,讨伐英布。
吕雉知道,别看刘邦天天出去打仗跟玩一样,但换了别人可就不一定了。那么多能征善战的将士,不都死在战场上了。况且太子就算打赢了,功劳再大也不可能升官,如果失败了搞不好会被撸下来。自己就这么一个宝贝儿子,这种赔本儿赚吆喝的买卖,吕雉可不会去做的。
于是吕雉找到刘邦又是哭又是闹,就是不让刘盈去,刘邦恨铁不成钢地说了一句:“我就知道这小子弄不成事儿,还是让他老子替他把事儿做完吧。”
抱怨完,一身是病的老皇帝又跨上了马背,亲自率兵前往淮南平叛。所有大臣都前往霸上送别刘邦,张良也一身是病,但还是勉强赶到见了刘邦一面。
这对惺惺相惜的君臣又一次在这里相聚。记得上一次还是鸿门宴前夜,如果不是张良带项伯找到自己,恐怕自己早就死在这霸上了。如今当年的英雄豪杰都老的老,死的死,一切都恍如隔世。
张良拖着病体,但还是担心着刘邦,对他说:“我本来也要随陛下一起出征,但实在是身体不争气,去不了了。”
刘邦笑着摆摆手,不说这些了。
张良也抱歉的笑了笑,但随后面色一正说到:“英布骁勇善战,士兵更是彪悍机敏。请陛下一定要避免刚开始跟他正面对决,而是要逐步削弱他的兵力,再伺机与他决战。另外陛下出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回来,建议给太子加封将军头衔,统御关中所有士兵,为陛下守卫后方,免得关中出乱啊。”
刘邦看着满面病容,为自己担心,还处处为自己着想的张良,心中感慨万千。随即同意了张良的请求,将关中兵力都交给太子,屯兵霸上,更是让张良担任太子少师辅佐太子。
这对于六十多岁,带病出征的刘邦,几乎是托孤了。
言外之意没有说,因为两个人都明白,此战凶多吉少。皇帝万一死在外面,大汉可不能乱啊。
做完这些安排,刘邦出发去往了淮南。英布早知道刘邦年迈多病,但没想到刘邦真的会再度率兵亲征,得到消息后也难以置信。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来了,那就事儿上见吧。
很快,英布统一了楚地的武装开始向西挺进,在庸城和刘邦的军队相遇。刘邦记得张良的叮嘱,没有一开始就和英布正面硬刚,而是在庸城固守跟英布对峙起来。
两军遥遥相望,刘邦在城头观看敌军。英布的排兵布阵跟项羽很像,阵地也十分相像。一时间,刘邦恍惚了,他似乎又看见了项羽,而内心的一丝恐惧也被唤起。
他看向对面,见英布也在看着他,于是刘邦遥相呼喊:“阿布~~事情怎么就到了这一步哟?你何苦叛变哟?”
英布此时已经不想跟他废话,毕竟韩信彭越的坟头草还绿油油的呢。
他对刘邦喊道:“刘老三哟~~怎么就是叛变了?我不过是想弄个皇帝当当罢了!”
刘邦听完火冒三丈,也不装了,破口大骂,随即双方开始了大战。
英布几次进攻后逐渐不能支持,开始后撤。刘邦趁机向前挺进,英布又被打退,一下退过了淮河,连续组织数次反攻都没有效果。最后终于兵力不济,全军溃败,英布带着百余亲兵向江南逃窜。
刘邦遥望着他逃跑的身影,讥笑地摇摇头道:“你跟项羽差远了。”
得胜后的刘邦开始返回长安,正好路过自己的老家沛县,就在这里停留,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我想刘邦最想说的就是这一句话,哪里有猛士帮我守卫四方呢?此刻已经时日无多的刘邦真的希望这是自己最后一次出征了。难道整个汉朝,除了我刘邦就没有猛士了么?
随后高祖在沛县欢宴十余日,才动身返回长安。英布也在逃亡南越的途中,与潘阳一处民家被人击杀。
得到英布死讯的刘邦安下心来,这下该消停了吧,你们不累我都累了。
结果来年二月,燕王卢绾造反了。这位曾经刘邦最最亲近的兄弟,他最信任的人,被他亲手封为燕王的挚友。都没让平叛回来地刘邦过完正月,给他送了这样一份大礼。
刘邦得到卢绾叛变的消息,气得大骂,但也只说了一句:“卢绾这家伙果然叛变?”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肯定句,也可以理解为反问句,毕竟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但是两种句式对刘邦来说是截然不同的心情。如果是肯定句那他就没有信任过卢绾,如果是反问句那他就是觉得卢绾不会背叛自己。
当年刘邦击败了第一个造反的燕王臧荼后,就安排了自己的好兄弟卢绾去了燕国。现在异姓王只剩卢绾和长沙王了,没想到最后卢绾也反了。真像是一个循环,一个圆套一个圆。我前面说刘邦封卢绾为燕王的时候,就好像给这个王朝画了一个圈,现在是时候把这个圈封上口子了。
但是刘邦已经没有机会再跨马出征了,他太老了,也太累了,一身是伤随时都会死。于是他命自己另一个好兄弟樊哙率兵出征,让兄弟去会兄弟,让好汉去打好汉。
可刘邦等不到樊哙的消息了,他真要死了。
临死前,他拒绝了吕雉为他找来的医生,认为自己已经没救了,再让医生治疗恐怕连累他们,于是赏赐医生五百两黄金让他走了。
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吕雉问他:“你死之后,萧何也老了,他也会死,到时候谁来接替呢?”
刘邦说:“曹参。”
“曹参之后呢?”
“王陵、陈平和周勃。”
“周勃之后呢?”
刘邦抬眼看了看自家的老娘们,叹息说:“再然后的事儿,你也不用操心了。”
言外之意是,到时候你都嗝屁了还管这么多干啥。
不得不佩服刘邦看人的眼光,他说的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大汉朝的中流砥柱,在不同阶段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年夏天四月二十五号,六十二岁的刘邦在长乐宫去世,一个时代结束了。
此时的卢绾集结数千人在边界,希望刘邦痊愈后自己可以亲自到长安给他解释。毕竟是一起穿开裆裤长大的兄弟,有什么说不开的呢?结果就听到了刘邦的死讯,自知大势已去的卢绾向长安遥拜后,转身投了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