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自述中有一句话: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四十岁的时侯对任何事情都没有疑惑了,五十岁知道自己的天命所在。我们都知道只要一个境界达不到,就达不到另一个境界。
那么,孔子最后真的不惑了吗?孔子是在什么时候“不惑”的?
接下来,我们就根据孔子那时所做的事情而来推测。
那时,鲁国内部是非常的乱,总的来讲就是一句话:大夫僭公室,陪臣执国政。本来应该是大臣,却涉及到了王室内部;本来应该是大臣的手下,这时却在治理国家。每个人都没有在做本来自己该做的事情,脱离了正道。举一个例子:当时有一位大臣叫季桓子,他有一个特别宠爱的家臣叫仲梁怀,另一个权力比较大的家臣阳虎,和仲梁怀关系特别不好。阳虎就想把仲梁怀赶走,可有人止住了。后来阳虎的确把仲梁怀赶走了,季桓子就特别生气,可是阳虎却趁时机把桓子囚禁起来了,定了盟约后才把他放了。
其实说白了就是礼崩乐坏。孔子在这样的环境下,他肯定会支持国君,因为礼乐制度讲究有等级,每个等级的人干每个人等级的事情。正所谓:在其位,谋其事。
后来阳虎居然想见孔子,可是孔子不想见他,因为在当时阳虎在孔子眼里就是一个贼臣。阳虎是季氏的家臣之一,家臣的权利不大,其实就是相当于大夫的臣子,顶多分封一座城市。但是阳虎就不一样了,他不仅掌握了季氏的大权,还统治了鲁国的大权,成了鲁国实际领导人,经常为所欲为,动不动就出乱子(比如造反、囚禁家主)。但是阳虎也是一个非常有才的政治家(不然的话怎么会当上重家臣),而且识才(不然的话怎么会请孔子呢)。把鲁国玩弄的出神入化。
这么一个大人物去请孔子,孔子为什么不来呢?因为他的政治理念与孔子所希望的(恢复礼乐制度)有分歧。阳虎以后想一个办法,送了一头猪给孔子,按照当时的礼节,孔子应该回赠。于是他就挑了一个阳虎不在家的日子,去送礼,结果在半道上碰到阳虎了,孔子只好和阳虎一起到家里谈。阳虎说:“你这么有才能,而不去当官,是仁吗?想做官而找不到时机,是明白吗?”孔子就说:“我即将就要做官了。”
其实当时孔子内心是特别纠结的,自己想实现政治理想,而又不想在乱臣贼子的手下做官。所以孔子是不会那么三言两语就被邀请去做官的,他也有自己的想法。他的确想恢复礼乐制度,又不想到阳虎手下做官,但是不做官就改变不了礼崩乐坏,推行不了仁,但是阳虎完善了他的想法,虽然还很疑惑,但是可以去做,如果不去做官,就更成熟不了。不成熟,就恢复不了礼乐制度,推不了仁心,就完不成政治理想,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不行!去做!
然而,孔子最终并没有去阳虎的手下做官。毕竟阳虎不是一个正人君子(虽然他很有才),他也只看重孔子的才华,而不看重孔子讲究的礼,而孔子恰好就是要改善礼崩乐坏的。所以孔子不会立刻去阳虎手下(肯定得不到阳虎的重用),同时也放弃了这次机会。
孔子应该很庆幸自己没有在阳虎手下做官,因为最后阳虎造反了!他想把当时三家贵族的家主换成庶子(就是非正妻所生的孩子,同时也是听阳虎话的,受阳虎宠信的),但是遭到当时很多贵族的反对, 于是就开始造反。最后三家贵族联合起来把他赶出了国外,阳虎逃到了齐国,鲁国算是安静了一点。
这个时候孔子已经50岁了,按照那时候人的平均寿命,已经算老年人了,而这个时候的他还没有实现政治理想。而他又经历了这么多挫折与磨难,可以想到他当时的心情有多么沮丧、失望,甚至还有一点小绝望,但是孔子最终并没有完全绝望,反而更激发起来他的决心,誓死也要改善礼崩乐坏,不做到就不罢休。
后来,有一个家臣叛变了,背叛了他原来所属的贵族家族,他也邀请孔子去做官。孔子这时候已经失去了好几次机会,这不,又有机会来了,他不会再放弃了,无论如何都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准备前往。可是他的弟子子路就不高兴了,他说孔子还可以去辅佐别的地方,干嘛要去辅佐这个背叛家族的小人呢?孔子说如果我去了,还有希望把它变成一个东周、成为一个小康社会呢。
但是因为孔子最后又纠结了,变得很迷惑。到底去不去呢?是需要改变政治理想,还是不顾一切的往前冲?经过了之前阳虎邀请他的经历,孔子对这种事情已经变得非常有把握了,也不会再踩这个坑了。最后又没有去。
孔子一而再、再而三失去做官的机会,不是因为他不想做,孔子对去不去做官也特别迷惑,去还是不去?去,有机会实现政治理想,但是不会受到重用。不会受到重用就不要做官,如果不做官就实现不了政治理想,实现不了政治理想就得去做官......
但是孔子最终没有去,因为他知道如果去,不仅是自己完不成自己的政治理想,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实现了。目标已经确定,走上了不正确的道路,目标就再也打不成了。而且孔子这个时候已经有了坚定的信心,帮助着他,最后一定要完成政治理想。
正因为孔子一次次的放弃做官的机会,我们得知他“不惑”了。如果他还很疑惑,那么他就会去那些人的手下做官,不会盲目的追求那些不正当的政治势力,而他也并没有去,证明孔子已经“不惑”了。孔子终究确定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就是在推仁政的同时,恢复礼乐制度。这个不惑,既是内心理想的不惑,也是在当官方面的不惑。孔子已经同时兼备了内在与外在的不惑,达成了进度。
那么已经是老者的孔子最后到底做官了吗?实现理想了吗?
请看下集,孔子—推仁政与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