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奏折十五(3)【822】2024-5-5

曾国藩奏折十五(3)【822】2024-5-5

评点:从大彻大悟到盼望复出

咸丰七年二月底,曾氏从前线回到湘乡老家,到上这道折子时,已在家守丧达一年零四个月。这一年又四个月的的家居日子,曾氏经历了一个被他称之为“大彻大悟”的过程。所谓悔,便是对过往的许多做法,经过分析认识后而予以改悔。改悔的最主要方面,是集中在对“申韩之法”的奉行上。他的朋友欧阳兆熊认为他悔改的结果,是将申韩之法变为黄老之术。所谓悟,便是悟出自己并不是一个能包打天下的英雄,而是在很多方面不如别人。他集前人之句而成的联语“敬胜怠,义胜欲;知其熊,守其雌”,便是对这一重大转变的自我表白。

不管如何样的大悔大悟,他都没有悔悟到不该投身到战争的地步;相反,他与江西前线、与湖广两省的军政界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关心时局中的每一件事,以他能力所及的最大可能参与其中。

这一年多来,江西战争已经走出低谷,进展较快。咸丰七年七月,瑞州克复。九月,湖口克复,内湖外江水师会合。接下来,彭泽、望江、东流、铜陵相继克复。十二月,临江克复。咸丰八年四月,重镇九江克复。曾氏为拿下九江费力许多心血,但都没有成功。九江的收复,是湘军在江西的重大战绩。这时,除吉安外,江西全境业已肃清。江西的战事当然令曾氏欣慰,因为者毕竟是他的心神之所系,但也令他十分惭愧。一年多前他指挥的江西战争进退维谷,一年多来别人指挥的江西战争却捷报频传,这个反差无疑是他“大悔大悟”的最主要背景。除开一喜一悔相互交织外,曾氏心里还有另一种情绪,那就是“急”。他担心在他守制的这段时间里,别人很可能就会把南京打下,在他们手里结束这场战争。由他所手创的湘军,在别人的指挥下摘取最后胜利的果实,这对于骨子里充满好胜自负之气的曾氏来说,是一个难以怡然接受的结局。到了后来,他内心深处其实是盼望能早日复出的。

咸丰七年八月,曾氏接到朝廷转寄的给事中李鹤年((1827年-1890年),字子和,号雪樵,奉天义州(今辽宁义县)人。清朝后期官员。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进士。官至河南巡抚、河东河道总督。)的一份奏折。李请朝廷命曾氏夺情出山。曾氏虽未接受,但心里很感激李。九年后,曾氏奉命北上剿捻,李鹤年时任河南巡抚,河南为曾氏所部署的对捻作战的重要战场。曾氏定河防之策,派重兵驻守朱仙镇以下四百里地区。防线太长,兵力不够,曾氏担心此策难以成功。为不让李鹤年日后受责,他叫李回汴梁省城,由他独自负责此事。后来,捻军果然冲破防线,河防之策归于失败。而所冲破的地段,又恰恰是李的豫军所防堵的朱仙镇一带。曾氏上奏朝廷说,过失由他一人负,与李无关。实际上,曾氏是借此报答李当年请他复出的恩德。

这年九月,胡林翼又上一折,请朝廷起复曾氏督师,竟然遭到朝廷的拒绝。除李、胡这两道折子外,再无别人请朝廷敦促曾氏夺情了。就在他暗中焦急盼望时,时势给了他一个契机。

咸丰八年四月下旬,湘军萧启江、张运兰、王开化等部相继克复抚州府、建昌府,石达开率太平军退至邻省浙江。浙江号称朝廷的粮仓,自然引起朝廷的高度重视,即刻命萧、张、王等人乘胜援救。杭州将军福兴向朝廷建议漳州镇总兵周天受为这支人马的统帅。朝廷同意了,并给周天受加提督衔,提高他的地位,以利于他节制各部。但周天受的资历和声望都不高,骤然所加的衔头并不能提高别人对他的信任度,他实际上不能指挥这支得胜之师。于是,改调和春兼任总督浙江军务。

和春是满人,咸丰六年随向荣赴广西阻拦太平军,但并没有拦住,后尾随太平军来到江南,任江南大营提督。咸丰六年,江南大营被太平军击溃,向荣自杀。和春被任命为钦差大臣、江宁将军,与张国梁重建江南大营。和春眼睛死盯南京城,欲建首功,不愿意分心于别的事情,便借口生病不奉旨。不得已,朝廷才想到起复萧、张、王等人的老领导曾氏。于是下了一道圣旨给湖南巡抚骆秉章,说明这层意思。

骆秉章是个老于世故的圆滑官吏。湘军创办初期,骆秉章站在绿营一边,有形无形地排挤压制湘军。岳州、靖港等败仗初期,骆秉章成了歧视湘军的湖南官场的代表人物。到了湘潭攻克,湖南提督被撤职,湘军系统的塔齐布接任提督后,骆秉章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到了武汉三镇打下以后,骆秉章便开始对曾氏和湘军亲热起来。曾氏匆忙回籍奔丧,湖南官场多为讥责之声,骆的态度较为克制。这次奉到朝廷再次起用曾氏的谕旨后,骆看出曾氏时来运转了,便立刻上了一道坚决拥护的折子:“现在援江各路将领,均前侍郎曾国藩所深知之人,非其同乡,即其旧部,若令其统带赴浙,则将士一心,于大局必有所济。”

骆将此折誊抄两份:一拜发朝廷,以表示与中央保持一致的态度;一送湘乡,一讨曾氏之好。

朝廷很快便对骆奏作了批复:“骆秉章奏分拨楚军援浙,并请饬曾国藩统率前往,与前降谕旨适相符合。”

六月初三日,曾氏正式接到谕旨。初七日,便由家起行。十二日抵达长沙,与骆秉章、左宗棠等人会商军事。

按理说,三年的守制期并未满,他仍然可以再来一番“恳请在籍终制”,但他为什么没有这样做?他在“沥陈艰难”折中所说的办事三大困难,朝廷一个也没给他解决。既没有给他提拔立功人员的人事权,也没有给他督抚职务一类的地方实权,到长沙后依旧刻的是一个“钦命办理浙江军务前任兵部侍郎关防”的木头印。既然还会是“办事艰难”,他为什么接旨?而且接得如此干脆(一道讨点价码的折子都没上)起程如此迅速(四天后便动身)。这原因便是前面所说的,他实际上是早已在盼望这一天了。这“盼望”便是“大悔大悟”的结果。

写作简析

抄录大段圣旨,以加重此番再度出山的分量。如“声威素著之大员”、“处置裕如”、“不辞老瘁,朕所深悉”,等等,这些出自皇上之口的话,无疑是对一年多前“一偏片哗然”的最好答复。古人说“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此折对政敌的回击,便在无迹可寻中。

要言妙道

臣才质凡陋,频年饱历忧患,待罪行间,过多功寡,伏皇上鸿慈,曲加矜宥,惟有殚竭愚忱,慎勉襄事,以求稍纾宵旰忧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