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大林校长校庆会上的错别字被刷屏了
1,今天网上铺天盖地被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在北京大学校庆的致辞给刷屏了,林校长在致词中,把讲稿中的“燕雀安置鸿鸪之志”中的鸪字念成了HU;把莘莘学子中的SHENSHEN念成了JINGJING。
后来北京大学BBS贴吧上流传有林校长的一封致歉信:为自己念错字抱歉,但是似乎别有意味。“我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也会犯错误”,把自己念错字的原因归因为文革年代,解释说稿子都是自己写的,自己是有思想的。
反正一句话,这个道歉可以理解成:我是念错字了,但是是有客观原因的,不全是我的错。我年龄大了,以后还会继续念错字。我所表达的思想,你们没注意,光注意我的错字了,我很遗憾。
2,北大和林校长的危机公关意识可谓丢分大了。
作为北大120周年校庆典礼,校长讲话是重磅大戏。在如此场合读错生僻字,可以理解。但是读错不太生僻的常用字,那就显得文学素养不够,丢分大了。
为什么不事先把稿子通一遍?把自己不熟悉的生僻字搞懂弄明白?是不重视,还是忙昏了头?导致主次不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人人都有未知的领域,人人都是不完美的,知道自己的不足,不耻下问,是一个普通人应该有的学习态度,更是学者应该有的治学态度。林校长如此推诿的公关,让人对北大、对高校都产生引发社会质疑。
3,林校长的浙大校友风波
当年,林校长从重庆大学校长调任浙大校长的时候,有过一次校友会风波。
当时,有校友联名反对林校长任职浙大,理由好像是因为不是院士。背后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文人相轻,是不是有浙大不服气北大的成分。因为高校有句笑话,北大清华轮流坐庄老大老二,老三稳妥妥是浙大,千年小三。
在排名竞争的时候,出身北大的林校长从重庆大学来任职浙大,况且年龄也已不再年轻,引起浙大质疑似乎也有原因。
大约1年之后,浙大林校长调到北大任职校长至今。
二,云南省长不识“滇”字
前两年,云南省长阮成发在沪昆高铁开通仪式上,讲话中两次把“滇越铁路”念成“镇越铁路”,后来也是引起媒体一片哗然。
因为“滇”字不是生僻字,是云南省的简称。即使阮省长刚刚赴任,至少也要看看将要赴任地方的人文风情,也不至于连云南省的简称都不知道。
所以,云南省长不识滇,肯定是云南长期的一个笑话。阮省长即使再有才能,这个笑话也足够在官场上背一阵子了。
三,公众人物重大场合的功课
公众人物重大场合,既代表自己,也代表单位,所以有责任尽职尽责完成角色任务。
1,对待公众讲话必须慎重
现在好多官员不会写稿子,不会即席讲话,都是有秘书代劳。
秘书代劳也不要紧,需要在事前自己通通稿子,把不会念的字标注一下,问一下,怎么也不会在公众面前出丑,给单位抹黑。
问题还是出在不重视上。
2,危机公关很重要
人谁无错?错了就是错了,不必强词夺理,诿过他人或者为自己找借口,都不是好的策略。
阮省长念错字后,诿过秘书;林校长念错字后,归因于文革,归因于管行政忙,都不是好的危机公关。
实际上,公众人物只要大方认错,人孰无过,谁还会揪着不放呢?慢慢就平息了。
3,公众人物真的要好好练练即席讲话能力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几乎从垂直信息传播渠道,变成了扁平渠道。在扁平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发布端,人人都是信息源。
公众人物的一个重大场合失误,会像蝴蝶效应一样迅猛在互联网传播。一只蝴蝶翅膀扇起的小气流,还真能酿成山呼海啸!
在这样的时代,作为公众人物,需要有即席脱稿演讲能力,离了秘书这样的拐棍也能走路,也能应付得来。
4,公众人物需要加强国学素养基本培训
国学是传统,植根于中华文化中,沉淀在国人基因里。
中国人的公众人物,需要在讲话中触及传统文化中一些耳熟能详的知识典故,引起国人听众的共鸣。
不必为此过分强调卖弄才华,但是基本的常用字还是不要出错。因为生僻字,康熙大字典上的一些字,只在一个场合使用,不知者不为怪。但是,百姓常用字,白话文常用词,如果出了笑话,说明文学素养太低。
连普通人都不如,怎么服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