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是孩子们的快乐,儿童节是成年人的狂欢,借着节日来一波童年的回忆杀,看看那个时候的我们都在瞎快乐着些什么。
煲剧时刻:隔三差五就会刷好几遍但是又永远看不够的《神笔马良》、《九色鹿》、《人参娃娃》、《天书奇谈》。《天书奇谈》是一部故事性很强,画风简练有识别力,情节紧凑,而又饱含中国味的动画片。爸爸那时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掐点等中央台播放,拿录像带录好,我做完作业就可以晚上或者周末看一会,里面有三只搞笑的狐狸精假扮仙姑和官府勾结,还有一个稀里糊涂的小皇帝,翻来覆去地看了几十遍,配音及配乐都让人记忆犹新。此外还有风驰电掣的黑猫警长,正义凛然的小哪吒,齐心协力的葫芦兄弟,和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后来还出过一部儿童神话剧《小龙人》,剧中可爱的小女孩琪琪穿过一双水晶塑料高帮凉鞋,那时候叫时髦,现在叫非主流,家中比我小三岁的表弟迷恋完就值得拥有了这么一双,而且还曾热情大方的邀请我穿过一次。
吃吃喝喝:小学,初中最喜出望外的事就是下课直奔小卖部,五毛钱一个娃娃头,一毛钱一根冰棍,后来出了一个比较恶心的雪糕“绿舌头”,怎么舔都不化,软软滑滑好像鼻涕。班里家庭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同学有时候早餐会带铁盒装的八宝粥,绿豆沙,那时候就觉得好高级、好幸福,好精致。出门逛公园,公园里比比皆是摆着茶水摊的老大爷,五颜六色的饮料装在洗的干干净净的玻璃杯里面,再拿一小方玻璃盖起来,花一毛钱就可以豪饮一杯。还有爸爸妈妈出差回来才能见到的果珍,椰子糖。
玩玩乐乐:80后男性玩家大多都有那种插卡的游戏机,有《坦克大战》,《红斗罗》,《超级玛丽》,手速全靠俄罗斯方块练出来。而女生最大、最冲动的购物乐趣就是买贴画,看一部《戏说乾隆》要买“四爷”,买“盐帮帮主”,看一部《新白娘子传奇》要买“许仙”,买“白娘子”,再看一部《雪山飞狐》紧跟着买“胡斐”,“袁紫衣”。每天到校上课前,大家就要人多热闹地讨论一下剧情,发一阵感慨,课间休息十分钟就打开贴满小虎队贴画的精美歌词本,扎堆哼唱这些耳熟能详的电视剧插曲,永远不愁没有共同话题。下午活动课,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就玩过家家,秋天把校园的落叶扫起来,堆的厚厚一层,排一溜躺在上面讲将来的理想、愿望(比如我们长大后汽车都好便宜了,每家都有好几辆,朋友结婚送礼物就送给他一辆车),或者分享一下谁又新买到了好看的橡皮或是蜡笔,或者再pk一下谁比谁考试多了0.5分,是真正意义上幼时面对面或者背靠背的无话不谈。再大一点,五六年级的时候就有手巧的女生男生编风铃,编手链,叠星星,传播范围广,渗透力强,充满了魅力与乐趣。
倒退二十年,我们依旧是排在滑梯前,守在电视机旁,可以过“六一”的小可爱。祝愿曾盼着长大已然长大的花骨朵们都能保持最初的童心,永远快乐的像个孩子,继续把人生的航船开往理想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