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别人都能做到,怎么就你不能”,还是“你再坚持一下,谁不是这么过来的”这些话语,在父母眼中都是对孩子的激励和鞭策,但却很可能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孩子彻底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念和信心,产生“我试着销声匿迹,原来我真的无人问津”“我好想去死,感觉已经没有意义了”这样生无可恋的绝望。
一个孩子之所以能对生活有眷恋,对生命有敬畏,对自己有信心,确信人间值得、岁月可期,很重要的一个力量来源就是确信自己随时有被爱的把握,并且仅仅因为自己本来的样子。
父母无条件的接纳和爱,不仅会传递给孩子更多的勇气、信心和力量,让孩子义无反顾地去争取成功,也会让孩子遭遇挫折和苦难时,生发出一种免于奔溃的力量,对人生不绝望、对未来不悲观、对生命不放弃。
当孩子向父母求助,而父母的回应是“别人都能做到,怎么就你不能”“你再坚持一下,谁不是这么过来的”等话语时,首先父母传递给孩子的是:你的感受不重要的,你面临的困境和内心的真实需求我不关心,我只看你的表现,我只要一个结果。而对一个孩子而言,当这个世界最值得信赖和依恋的父母都无视他的感受和需求,那也就没有什么值得眷恋的了,因为他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无法构建起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而要重构孩子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己的信心,就一定要让孩子确信自己随时都有被爱的把握,无论遭遇怎样的挫折和困境,他都有一个家可以回,一盏灯为自己而亮,一份爱随时守候。
正如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所说:“孩子必须确认自己可以随时回家,才可以安心地向前发展。”
其次,这些话语中还包含着一种比较和贬低。别的孩子能做到,你却不能,一定是你不够好、不努力、不上进,这里面其实藏着一份指责和道德审判,只是可能连说这话的父母自己都没意识到。每个孩子的天赋、能力、性格、家庭、成长经历和节奏都不同,必然决定了在学习和面对困境时,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表现。
一个用尽了十分功夫去努力学习的孩子,成绩未必比另一个只用了6分功夫的同学高;一个孩子没有考进前十名可能自责的要死,另一个孩子考最后一名也可能不当回事,对一个孩子是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对另一个孩子可能是天大的事情,而影响一个孩子如何面对挫折和困境的因素非常多,是不能与别人简单比较的。作为父母和老师,我们都要尽可能地去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具体情况,了解他们各自的真实需求,有针对性地去回应和帮助,才更有可能利于孩子走出困境。
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有个清醒的认识,不要高估了教育的作用,而忽视了孩子能否最终成才、成功,教育只是一方面,更要靠个人的天赋、悟性、努力、资源、背景,甚至是时代和运气。
而家庭教育,原本就是用来托底的,立足帮助孩子建立起信念和信心,愿意好好活下去。如果父母能把孩子教育成一个身心健康、人格独立、自食其力、热爱生活的人,已经非常了不起了。遗憾的是,很多父母连让孩子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都给不了,却固执地认为,可以通过自己努力去塑造孩子的人生,成就孩子的未来,不仅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焦虑和烦恼,也让孩子痛苦不堪、绝望无助。这不仅因为影响成功的因素众多,很多是不可控的,还因为孩子的人生是他们自己的,而每个生命最终都是自我完成的,孩子们人生的选择和意义,需要他们自己去发现、去定义、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