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不写文章,我一直在看书,看永澄老师讲解的还有学员的分享。
检视阅读帮助很大,我以前阅读就不懂这个方法。自己是死读,并且这个阅读方式,只有靠自己去找资料学习才有的。
不同阶段做不同的事情,在检视阅读阶段需要先放弃细节,要抓住结构、框架和主旨,然后再发散开慢慢地理解吃透。
为了使自己完全投入进去,我自己反复用检视阅读来阅读老师的转录,收益良多。就是一篇文章我也用了所学的去阅读,体会和之前的就是不一样。
我越是学,发现自己原来不会的有很多。确实自己也是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去学一学。
我以前阅读,是平铺直叙,没有任何章法,从今往后我要破除掉自己错误的习惯。再也不能按照以前的旧习,它已经害了我很多年。
我想学习的方法,永澄老师就是我的贵人。一般老师都讲不出来,永澄老师讲出来了。以前我爸经常说学习要有方法,可具体是什么,我爸就没说,他水平也很有限,60年代的人又是工人,懂得什么呢,在我耳边瞎逼逼。
今天我就来补充所谓的方法。
先从内容理解上,来解释
整个检视阅读的过程读下来,第二篇的内容,书中也有了重点,有了问题,有了自己要如何阅读的一张初步描绘的地图了。
书中的章节之间真是环环相扣。虽然自己没有办法一下梳理清楚,但是在分析阅读里,作者还是在关注“自我要求的读者“章节提到的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并且提出了分析阅读的一系列规则。总的来说,这个规则其实符合一个客观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检视阅读有了初步的框架的概念后,开始对书进行分析,首先是分类,这种分类是基于书中内容主旨的分类,不同的分类的书,阅读的方法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再然后是开始解构这本书,大纲到底是什么,作者给出的目录就一定是你心中理想的目录么,其实不然。在这里作者讲到了词义,其实是在提醒大家,你看到的1+1=2并不一定是作者想说的1+1=2。
要想办法真正理解作者的语言和语言背后的内容。有了前面的保证,才可能看到作者真正的意图和主旨。
有了主旨,其实你现在就已经坐到了作者的对面,并且真正的听懂了他的语言。下一步该你说话了,但是作者提醒我们,在说话之前想清楚要说的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
是否真的在针对内容发言,还是因为内容引发了自己的情绪,发出的言论。在这个基础上,你就可以说你的观点了。
最后,作者还提到了辅助阅读,运用导读和摘要、工具书等等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