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礻”与“衤”

“礻”与“衤”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重点,总有一些形近字,学生不能正确辨认,容易混淆。含有“礻”和“衤”部件的汉字就是一个难点。怎样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呢?我是从以下方面开展的。

       一、认读音节,对比记忆:一个点的是“shì”,两个点的是“yī”。这个方法适合观察和记忆能力较强的学生,这类学生不用提示就能观察出不同,并能独自总结学习方法。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要靠增加趣味性来识记。

       二、增加趣味,儿歌识记:儿歌既有趣味性,又有思考性,学生易于从中区分要点。“礻”与“衤”的儿歌创编就很有趣:我们两个是兄弟,我是“礻”,一个点,我是“衤”两个点。

        三、追溯根源,自理识记:“礻”是“示”的演变,他两个的笔画有相同之处,“示”的第一笔横变点,第二笔横和第三笔竖勾变横撇,四笔点变竖,五笔点不变。“示”在甲骨文中如“T”状,像是祭祀的台子。所以含有“礻”部件的汉字大多和祭祀、祈求祝福有关,如:礼、祀、神、祈、祖、祠、祝、福、社。“衤”是“衣”是演变,它俩笔画也有相同之处,“衣”的点不变,第二笔横和第三笔撇变成“衤”的第二笔横撇,第四笔竖提变成“衤”的第三笔竖,第五笔点和第六笔捺变成了“衤”的四、五笔点。“衣”就是衣服,上衣,含有“衤”部件的汉字大多和衣服有关,如:裤、袜、衬、袄、裙、袖、被。

       四、巧数笔画,大胆想象:“礻”与“衤”的笔画数不同。“礻”是四笔,“衤”是五笔,两个部件仅相差一笔点。我们可以想象成“礻”像一个人在弯腰行礼,“衤”像两只长袖子的衣服,所以有两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