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墨林古村落游记
文/苹儿(茵草芳菲)
我们从磐安伟业酒店出发,沿着盘山公路蜿蜒12公里,转过最后一道弯,古朴别致的墨林古村落,便豁然铺展在我的眼前。只见周围青山环抱,绿水相拥,黛瓦黄墙的老屋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依山而筑的青石板台阶,由于长年被鞋底和雨水反复磨挲,表面已有一层乌亮的包浆。古老的墨林村,仿佛一幅被光阴晕染的水墨画…… 村口两棵800年树龄的红豆杉,一雌一雄比肩而立,像两位沉默的守望者,见证着墨林村近千年来的晨昏更替。
据《墨林郑氏宗谱》记载,元代进士郑境之子郑讴于元统年间迁居于此。郑境一生清廉,归乡后笃行孝道,更以“翰墨传家,文士如林”为训,将村庄命名为“墨林”。如今,村中郑氏后人仍保留着“耕读传家”的古风,斑驳的墙面上依稀可见“孝义”二字,墨迹虽淡,却风骨犹存。
我们沿着青石板路深入古村,渐渐走向两侧黄泥墙夹着幽深的巷道,偶尔有一只黄狗从脚边窜过,让古村凭添了几分生机与灵动。最惊艳的当属义和堂——一座明代三合院,48米长的青石铺地,15米宽的庭院中央,一方池塘如砚,倒映着飞檐翘角。塘内荷叶田田,荷花袅袅,高出水面的莲蓬亭亭玉立,成群的锦鲤在荷塘边欢快地游来游去…… 妩媚多姿的画面,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大家纷纷举着手机拍照留影。
整个村落以“文房四宝”为设计理念。它以800年红豆杉为“笔”,前面荷塘为“砚”,鹅卵石院场为“墨”,周边农田为“纸”。前方的山脉绵延起伏,被起名“笔架山”。让整个古村落浸润在“翰文墨宝”中。在荷塘周围堂屋内的木梁上,雕花繁复精美,隐约可见“鱼跃龙门”“梅兰竹菊”“福禄寿” 的图案,仿佛能听到当年的孩童在此诵读《三字经》和《四书五经》的朗朗读书声。
穿着汉服少女递来一盏清茶,瞬间将我拉入一场跨越元明清的“时空迷局”。不远处,老木匠的作坊里传来锯木声,空气中飘着松脂香。隔壁的“墨林酒坊”刚蒸好一壶高粱酒,酒香混着桂花味,勾得游人驻足观望。
村口新开的“隐山·浔味”餐厅亮起了暖灯,招牌菜“茶香虾”用山泉煮茶,虾肉带着兰花香,老板娘笑称:“这是郑氏先祖最爱的‘雅食’。” 可惜由于天热缘故,暂时不招揽客人,生怕坏掉,要到天凉时才开始营业。
临走前,偶遇一位郑氏后人,他指着义和堂前的池塘说:“先祖挖这方砚池,是希望后人‘笔不离手’。如今,又一代年轻人续写家乡故事,而老手艺在酒坊里飘香——这何尝不是另一种‘翰墨’?”
回望青山叠翠,古村如画。高大挺拔的红豆杉影子投在粉墙上,像一幅活过来的水墨画。墨林之美,正在于此:它让历史与当下握手,让归人与过客,都成了纸上的一滴墨,晕染出千年不散的浓浓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