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9日,苹果MacWorld大会上,乔布斯发布了革命性的产品:iPhone。这场大会我看了很多遍,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说我们今天将要发布三款产品,但实际上是三种功能于一身的iPhone。这样的演讲技巧让我佩服。
在整场大会的最后三十秒,乔布斯引用了著名冰球运动员韦恩·格雷茨基的一句话:“我往冰球将到达的地方滑去,而不是它曾经过的地方”(I skate to where the puck is going to be, not where it has been)来彰显苹果公司的远见卓识和坚持创新的理念。我今天的文章标题就是这句话,因为这句话,有许多值得讨论的地方。
鉴于我本人的经验,我就从我开始本科学习时讲起吧。
13年我在选择本科专业时,主要集中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和计算机三个方面。并且觉得计算机好像没什么大的发展和前景,反而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听起来高端很多。然而到现在的2018年末,计算机技术正在如日中天地发展,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人工智能等等一系列颇具未来感的词语越来越被广泛提及。电气工程虽说也有进步与研究,但始终比不上计算机与软件。
想想,在2013年,能看到计算机互联网,电动车,手机甚至是火箭行业的契机与潜力的人,我想本来就不多;能看到这些并积极投身的人就更少之又少。然而就是这极少数洞察未来趋势并顺应潮流的弄潮儿,现在往往都是胜利者。
听闻马云在90年代创业之初就专门录视频因为他知道自己必定成功。但那已经是上一批次的故事了。我在14,15年由于个人兴趣原因阅读了Tim Urban在他自己的长博文网站Waitbutwhy上发表的关于特斯拉与SpaceX的长文,方感知世界的广阔以及最重要的是:那个很早就看出来个中趋势并早就坚持投身的伊隆马斯克。他可以说是开阔现代世界眼界,努力向未来世界进发的先驱。当时特斯拉还没有发布model X以及model 3的计划;SpaceX也从未成功回收过第一级火箭,更别说今年年初的把特斯拉Roadster跑车送上太空了。我了解这些时其实这两个产业已经发展近十年了,但是就我所在的哈工大,无数高材生所在的学府,我发现身边的同学们,几乎很少有人听闻过这两家公司以及马斯克本人,更别说深入了解行业现状了。我们都是刚从消息极为闭锁,每日做题备考的高中生活中过渡到一个自己探索大学生涯的时期,因此大家都顾着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这方面本来和大学生活交集就不多,鲜有人知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我仍然清楚地记得,我在15年秋季学期作为班长,带领班上一群代表去向低年级的直系班级传授所谓大学经验。我是最后一个上台的,想着其他同学已经把哈工大生活学习中的要领传授完毕,我何不适当拓宽下他们的视野呢?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马斯克的名字以及他相关的三家公司:Tesla,SpaceX和Solarcity (现已是tesla的一个部门)并问道有没有人知道这个人或者这三个公司,当然答案是否定的。我之后花了差不多半小时给他们科普了其中关系以及它们对未来可能造成的影响。看着学弟学妹们颇感兴趣的眼神,我也是万分欣慰。
就在这件事之后不久,15年12月份,SpaceX第一次成功地回收了第一级火箭,我看着当时的视频直播,眼角不禁泛起泪花,因为我知道,这将是一个人类社会的转折点,人类在努力了这么久后终于可以将发射火箭成本降低,使得未来登陆火星甚至移民火星真的成为现实。我转发了那篇微博并配上一段文字,就是本文章的标题“我往冰球将到达的地方滑去,而不是它曾经过的地方”。《乔布斯传》与《马斯克传》我都有幸阅读过,这两本书都是不可多得的传记,同样,乔布斯与马斯克都是不可多得的看清趋势并应运趋势的企业家。不论是乔布斯07年突破性地发布第一代iphone,或是马斯克的SpaceX公司成功回收一级火箭,它们都预示着某些看清未来发展趋势的人儿,在奋不顾身地向那个更好地未来迈进,在往冰球将到达的地方滑去。
17年看到知乎一篇问答,大三学生手头有 6000 元,有什么好的理财投资建议? 。里面的第一高票回答是11年年末写的,“买比特币,保存好钱包文件,然后忘掉你有过6000元这回事。五年后再看看。”现在想想真是佩服答主的远见卓识。首先11年我根本不知道比特币是什么。不过这也正常,当时我才高二,除了语数外理化生,我大概什么都不知道吧。再次11年我也不知道知乎,当时我连见着iphone4都得称赞半天,更别说知乎这类的问答平台了。最后答主能大概预料到未来5年比特币的商业价值,也是能够洞察时事的智者了。但也因为这件事,我总结一个人能否具有先见之明,能否在大家都未察觉之时清晰地看出眉头,也不全是靠自己,还是必须考虑历史的进程。就以我自己为例,我当时的高中学生身份,就注定我无法自由接触互联网广阔世界以及了解到刚创立不久的知乎社区(11年年初创立)了。所以一切的看似看穿事理,都是个人修养与时代背景的完美结合吧。不过现如今,高中生甚至初中生就能广泛自由畅游网络世界,这是否意味着这一代学生相对于我们那一代将会有更宽的眼界以及更敏锐的洞察力呢?
今年有一篇文章和一本书给我较大启示:前文提及的Tim Urban在他的博客网站Waitbutwhy上更新了关于脑机接口的文章,这篇文章可以在谢熊猫君的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主要围绕马斯克16年收购的Neuralink公司展开讨论未来脑机接口的发展会对人类产生什么影响,也就像文章标题所说的:人类面对人工智能危机的唯一的出路可能就是自己变成人工智能了。在未来接上脑机接口的人类,就是戴了一顶魔法帽的人工智能。我由于感兴趣进入Neuralink官网看了看,发现这个已经成立两年的公司页面,有的仅是简短的介绍和招聘信息。
其中不乏我当初学习的专业电气工程。由此我们大致可以看出这个公司尚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可能因为脑机接口的概念太过超前,目前仅有部分脑机接口用于疾病的治疗与残疾人帮扶手段,想要发展成魔法帽之类的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是未来的趋势,这是冰球即将到达的方向,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几十年的相关研究与发展,脑机接口会有明显进步。就像十多年前我们难以相信智能手机会是现在这个模样,难以相信我们真的要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一样。
另一本书则是16年发表的《未来简史》,在这本书里的最后一章,作者大胆地提出数据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从古至今的演变与发展,其实都是数据处理模式的演化与进步。万物皆可数据化以及我们现在对数据的使用依赖让我醍醐灌顶。也许未来世界的模样,就是最优化数据处理模式的模样。这些苗头可见的趋势,只需我们多多阅读书籍文献,便可窥见一般。但光了解这些趋势是什么也改变不了的,真正了解趋势并且顺应趋势,利用趋势的少数人,才能做到成为开拓者与先驱家。但这也对个人要求更加严格与高深。我们能做的,唯有不断学习与思考,判断与行动。
现在让我们再次回到07年的MacWorld大会的结尾,乔布斯回顾了1984年的Mac电脑与2001年的ipod,讲到2007年的iphone也会让世界铭记。之后便自然而然地引用出那句话,“And we've always tried to do that at Apple since the very very beginning. And we always wi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