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间做朋友的方法很简单: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李笑来
1
时间究竟是什么?即使在今天,我们仍不能像定义其他具体的实际事物那样定义它。人类能做到的顶多是发明测量它的工具。想要左右时间,只是痴人妄想。更别说市面上那些“时间管理”之类的书籍,你之所以看过这些依旧“管理”不好时间,请坚信,你并不孤独。因为时间不会屈服于任何人的管理,它只会自顾自地流逝。重要的不是“管理时间”,而是“管理自己”,请坚信,时间绝不是你我能够管理的。
生活中,你会发现,越是完不成计划的人越喜欢不停的制定计划,修改计划,甚至一天的计划能够修改数次。像他们这样极其注重“时间管理”的人,为什么还是“管理”不好时间?原因很简单,时间不会因谁而改变,它一直向前走,你会发现,原来制定的计划不是等着你走过去,而是朝你奔过来。这时,来自时间的“压力”会让你感到前所未有的慌乱,想要打消这种慌乱,就要通过不断制定或者修改计划,让自己有种看似能够掌控自己时间的错觉来安慰自己。在这种焦虑情绪下做的决定很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到头来时间越是“管理”反而越少,越混乱。这种看似勤奋实则懒惰的现象是心智没有成熟的表现。
这种错误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从源头就错了,我们要解决的是“时间的问题”,但“时间的问题”这并不是解决它的途径,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把视野放大去寻找其他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工具,而不是把视野只局限到要解决的问题。就像我想吃树上的苹果,重要的是去搬个梯子把它摘下来,而不是站在那干想我想吃这个苹果。正是没有意识到这点,才让我们陷入想要解决问题却永远达不到理想效果的恶性循环中。
那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许多,别人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自己,但核心思想只有一个:一切都靠积累。深信积累的力量,时间就是你的朋友,否则,它就是你的敌人。
2
许多书的思想其实大同小异,人们总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着本质上相同的观点。以前在《黑暗里提灯》一文中分享过的弗兰克尔的例子,就与这里说的“心智”其实是一类。无论是李笑来还是弗兰克尔都主张你自己去控制大脑,而不是大脑去控制你。因为大脑只是个工具,自己才是主人,你的大脑并不能代表你。
但“心智”究竟是什么?心智就是一个人基于过往的经验和知识做出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对我们来说拥有更强大心智的人能捕捉到更多机会。对于一项技能的学习,会有两种不同的人:因为不知道那东西有什么用而决定学习的人、因为不知道那东西有什么用而拒绝学习的人。对于后者在今后大都会产生巨大的落差感:我与原本可能的巨大收获一再错过,却又毫不自知。但前者就不同了,因为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他也就不再存在于原本的世界里;因为所习得的技能,他拥有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其实想要做出这种改变的方法极其简单:在社交媒体上,多多关注一些不同领域的人。或者多读些杂书,这会大大提高一个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能够在遇见未知时,迅速类比成自己已有的信息。说不定某时某刻就能发现巨大的秘密。
3
“速成”总是能在我们的身边出现,相应的,许多“权威专家”也都会冒了出来。我们会发现很多人对这种“所谓的权威”迷信到漠视常识、遗忘常识的地步。为什么?这是因为人们都想短时间内让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这种欲望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但很多人明知道这不可能却依旧执着于此正是因为不懂得“有些阶段就是无法跨越”的真理。孕妇十月怀胎,她就不可能20天生下来,从200斤减到100斤就不可能在20天内完成……为什么中学就学过的“规律”却在之后反复试错呢?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一方面是自我满意度的不断下降——这就是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期望速成的根源。
想要找到出路,就要先接受现实,告诉自己,有些东西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是出路。当不现实的欲望出现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想到”我要什么“的时候马上提醒自己,接下来要花一些时间去思考“我有什么”,这会让我们瞬间“脚踏实地”。
4
怎样与时间做朋友?很简单: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要判断是否正确就看它是否现实。脑中有不现实的想法很正常,不正常的是不去摆脱它们的影响,反而深陷其中。
只要做事,就一定会面临许多问题,那我们又该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去应对这些问题?我们不是计划着去失败,而是失败地计划。合理的时间安排应该是这样的:迅速做完简单的部分,把节省出来的时间放在困难部分的处理上。然而,很多人会下意识地回避困难,于是乎,他们的时间安排是这样的:用几乎全部时间处理简单的部分,至于困难的部分,干脆“掩耳盗铃”,视而不见,暗地里希望困难自动消失……
最好的方法是对所做任务进行反复拆分,最终确认每一个子任务都可能完成。你会问,怎么知道自己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就需要你去尝试,知道自己的“度”。
5
那又该怎样提高效率?这就需要你会对任务进行合理搭配,那些简单又机械的任务可以与那些灵活且有些复杂的任务结合起来。举个例子:边跑步边听书……但提个醒,这两个任务你一定是足够熟悉,知道自己的“度”。这样一来,相同时间内完成更多是任务,效率自然提升。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记录时间开销:感知时间最好的方法就是像记录账单那样记录时间。具体方法如下,要做的不仅是记录某时做了什么,过程相对于结果来说更为重要,这对于之后观察时间开销有着巨大的好处——结果不好的时候更容易找到缘由。时间一久,你对于时间的感知能力会出奇的精确,一个隐藏在你身体内的“钟”就此形成。之后,我们就很容易制定“现实可行的目标“。
知道时间都花费在哪后,就能开始制定关于时间的预算。把所有需要去做的任务进行重要等级的评估:真的重要、一般、显得重要。判断一件事情是否真的重要,标准只有一个:是否对目标(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的实现有益。养成任何一个哪怕很小的习惯都需要挣扎。然而,貌似痛苦的挣扎过程,在将来的某个时刻终将变得其乐无穷。
6
当做任务的过程中,面临需要改变计划的时刻,尽量克制自己不去变动(前提是你的计划合理),如果一味随着过程变化,那计划有没有都一样。
要想加快执行重复性任务的速度,只需要在遇到重复性任务时先将其做完一次,然后马上总结、整理,搞清流程,再靠进一步的实践把它变成“闭着眼睛也能做好”的事。我以前听到过很好的例子:有些人在打电话的时候刚开始不喜欢自报家门,而是说:“我,我你都忘了?”就这样,他以为人人都能通过声音识别,但除非很熟悉的人,不然很少有人能达到这种“高度”。这就造成即使是打电话这样的事也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7
“道理”与“感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道理应该是普适的,而感悟只是来自于一个个体的体验。举个例子,一个公认的成功者所讲的话和一个普通人讲的话,即使是一模一样的,人们对他的态度截然不同。这是为什么?我认为台下更多人想知道台上人的“感悟”,而非“道理”。道理都一样,都说烂了还是那样,但大家更喜欢听台上人怎么克服那些难以想象的困难……到头来,会发现,没有实用性。但如果我们去观察那些所谓的失败者,却能从他们身上学到道理,而非“感悟”。
8
究竟怎么进行有效交流?交流最没用的一种情况就是双方都不能将自身的观点有效传达给对方,那无论说再多的话都相当于没说,甚至可能演化成争吵。如果一直处于排斥的状态,拒绝接受对方的信息,那还不如不交流。人都只想听到自己想听的,看自己想看的。如何提高交流的效果,就取决于说者能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将自身的观点真正传达到听者的脑中。双方即使是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观点,也要“相互合作”,帮助对方有效接收自己的信息。
但有效交流也一定要在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不可能说因为某种不平等的原因就不能说出真实的真理,真理是独立存在的,它不会依附于任何人。最尴尬的情况是一方认为是平等交流,另一方却不这么认为。很多时候,所谓的“主流”观点并非因为“正确”才成为“主流”,而是因为它恰好适合(或者迎合)那些不善思考、不愿思考的人的感觉。即使把自己当作大多数,也不一定会意识到,大多数人必然跟大多数人不一样。而“把部分事实当作所有事实”的情况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它们也往往是各种冲突的根源。这样看来,正确、顺利、有效的沟通的确很难。
9
都说人脉重要,但那也是依附于人和人身上的那种依附关系,大家都喜欢“公平交换”。要看实际上,所谓的“情商”,从根源上朴素地看,还是思考能力问题。你看到的“少说多听”其实是分为两类人:第一种是认为要处理好人脉就要“少说多听”,他把它看成一种处理人脉的方法;第二种是有些人认为某些误解没机会再解释,也不需要去解释了,他们学会了“谦虚”,学会了“低调”。最悲哀的是前者认为后者和他们是一类人。
10
为什么一再说积累这么重要,通过下面的例子就能看到:
“我李敖看的书很少会忘掉,什么原因呢?方法好。什么方法?心狠手辣。剪刀美工刀全部用到,把书给“分尸”掉了,就是切开了。这一页我需要,这一段我需要,我把它按类别分开来。那背面有用怎么办呢?把它影印出来,或者一开始就买两本书,把两本书都切开以后整理出来,把要看的部分分类存留。结果一本书看完了,这本书也被我“分尸”分掉了。这就是我看书的方法。那分类怎么分呢?我有很多自己做的夹子,夹子我写上字,把我的资料全部分类。一本书看完以后,全部进入我的夹子里面。我可以分出几千个类来,分得很细。好比说按照图书馆的分类——哲学类,宗教类;宗教类再分成佛教类、道教类、天主教类。我李敖分得更细了,“天主教”还可以分,“神父”算一类。“神父”还可以再细分,“神父同性恋”是一类,“神父还俗”又是一类;“修女同性恋”是一类,“修女还俗”这又是一类。任何书里有关的内容,都进入我的资料里。进入干什么呢?当我要写小说的时候,需要这个资料,打开资料,我只是写一下就好了。或者发生了一个什么事件,跟“修女同性恋”有关系,我要发表对这个新闻的感想,把新闻拿过来,再把我的资料打开,两个一合并,文章立刻就写出来了。换句话说,这本书看过以后,被我大卸八块,五马分尸,可是被我勾住了。这些资料我不凭记忆力来记它,我凭用细部的很有耐心的功夫把它勾紧,放在资料夹子里。我的记忆力只要记这些标题就好了。标题是按照我的习惯来分的,基本上都翻译成英文字,用英文字母排出来,偶尔也有些中文的。今天我把看家的本领告诉大家。你看李敖知道那么多,博闻强记,记忆力那么好。我告诉大家,记忆力是可以训练的。记忆力一开始就是你不要偷懒,不要说躺在那里看书,看完了这本书还是干干净净的,整整齐齐的,这不对。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就大卸八块。书进了资料夹,才算看完这本书。今天我为大家特别亮一手,把如何看书的招告诉大家。不要以为这本书看完了,干干净净的、新的算看过。那个不算看过,因为当时是看过,可是浪费了。你不能够有系统地扣住这些资料,跟资料挂钩。可是照我这个方法,可以把你看过的书,把精华都抓出来,扣在一起。这就是我的这种“土法炼钢”的治学方法。”
这样看,通过这种方法谁都能写出点像样的东西,因为这些都是通过耐心的记录等待才能拥有的不能快速获得的经验。这种偶得的知识不仅多,而且非常重要!
11
我们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心智成长。今天比昨天好一点点,这种踏实的幸福感无可取代。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属性,就像现在我此刻的时间属性就是希望写出有效的文字……
我是令书,感谢您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