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君子不器”。
人们历来解释不一,深浅不同。我倒是觉得这样挺有意思,倘若一眼望穿的池水,一定少了许多联系和乐趣。
这四个字粗俗翻译:君子不是东西。哈哈,这便成为一句笑话,心眼小的人把它当成骂人的话也是尽有的。
“器”是“器具、器皿”。这句话是说君子不应该是器具。这似乎是一个真命题,圣人孔子为什么要单独拿出来说呢?想必一定有他的道理和深意。换言之,世间之人,常常成为器具。一旦成为器具,孔子就毫不犹豫把他们开除出君子的队伍。
成为器具的是什么样的人呢?
想来身边也是比比皆是。
几十年如一日用完全一样语气和口吻复述同一本教科书的老师;
始终端着刻板的脸,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放下架子的官员;
没有自己的思想与见解,永远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失去自我的人们。
器具再精巧,也不能成为君子。中国人在追求美好的同时,还是将最终的操守坚持到了最后。
在日常生活中,“君子不器”带给我三点启示:
1、尽量不要成为器物的奴隶。人的一生,或许你想要的器物不少,这些都很正常,有则得之,无则淡然。不要将某些器物当成你的奋斗目标,最终或许累人累己,得不偿失。况且,那些“冷若冰霜”的器具,哪怕就是堆积如山,又怎能和温暖的怀抱以及远行的身影相提并论。
2、一如使自己不要成为器物。永远要记得你是人而非“器”,记得自己走过的路,爱过的人还有那些藏在心底的梦。坦坦荡荡,真真实实,不管周遭的人如何看待你,你始终做着你自己。不刻意迎合,也不卑微屈膝,你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从自己心底油然而生的最真实的声音而已。水到成渠,瓜熟蒂落,天道酬勤,自然本真,如是而已。
3、努力做喜欢的某一方面的器物。
孔子也是有鼓舞弟子的意思吧,不成器物,就应该有专长并多样化发展。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问问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究竟喜欢做什么事情?然后,在云起云涌的之际,倾听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陪着自己最爱的人,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其实,无论是不做器物的奴隶,还是不做器物本身,有一个最简单的防身术,那就是坚持做一个平常人,一个有体温、有弹性、不极端、不作态的平常人。中庸之道乃不器之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