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先来看一个商品从生产到销售的过程。
为了生产出商品,企业先要购入厂房、设备和原材料,聘用员工进行生产和管理。这些前期工作做好之后,就要开动设备,放入原材料,让员工进行加工,最后生产出一个一个的商品。
到此时,企业已经投入了厂房、设备、原材料、人工费、水电费,还有承担的各种税费,企业为了取得收入,就只有将自己制造的商品卖个好价钱。
为了能让商品更好的卖出去,每个成熟的商家都有自己的智囊团——市场营销、经济学、消费者心理学、财务管理的专家,让消费者愿意掏腰包来买他们的东西,企业能够源源不断的赚取收入。
看起来没有什么错对不对,那让我们看看商家为了让我们购买产品制造出的话术:
要活的精致。
你的消费体现了你的品位/修养。
女人要学会给自己投资。
诸如此类。
我们听一句话不要只听到这个话本身,还要听到它背后的目的。我们听到教我们活的更好的人是谁呢?是商家。那这些人到底是为了让你活得更好,还是为了让你消费他们的商品?答案不言而喻。
真正好的状态,是内心的修养和意志品质,这些决定了我们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生命的美好,不应该让别人定义。
2
上面都是从卖方的角度说的,下面再来说说买方。
我发现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网上总有一些人盲目追求奢侈品。
这里我特指的是超过自己本身的消费能力去购买奢侈品,且更多的不是为东西本身购买,而是为了别人的羡慕或者与别人攀比。
岸见一郎先生写过这样一句话:
虽然苦于强烈的自卑感,但却没有勇气通过努力或成长之类的健全手段去进行改变。即使如此,又没法忍受“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之类的自卑情结,无法接受“无能的自己”。如此一来,人就会想要用更加简便的方法来进行补偿,就是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
很多盲目追求奢侈品的人就是这样,不是为了享受奢侈品本身,而是为了别人艳羡的目光或者赞誉之词。这样就是本末倒置了。
问题的根源在于他没有正确的认识自己,他对自己的评价建立在外界的声音上,以此作为自信的来源。所以你更应该做的不是买奢侈品,而是正视自己。
另,我们“买得起”和“用得起”是两个概念。很多时候,我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去买了原本不在我们能力范围内的东西,因而也会更加珍视,稍微的摩擦或者磕碰都会牵引着我们的神经。
可是,消费品本应该是服务于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生活的更好,而不是凌驾在我们之上,为其终日担心不止。这就是买得起却用不起。
3
我曾经反思过自己,到底购物的“上瘾”之处在哪里。
后来想明白了,在于我们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在于我买的那一刻幻想着我拥有它以后的生活,那种快感和满足感让我们向往。
可是,可是,你现在看看自己家里,有多少闲置的东西,哪一件当初不被你寄予厚望,而你现在还愿意为了购买它支付多少钱?(这是衡量自己所买东西是否是冲动消费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我们为什么要疯狂的买买买,而后断舍离,掏空了自己的钱包买来一堆不需要的东西,那么为什么不能在买的时候多想一下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它?
还是理性消费,多存存钱吧。钱这个东西虽然很俗,却能给你底气,提高你应对风险的能力。不要辛辛苦苦赚了很久的钱,最后都为了商家鼓鼓的腰包买单。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