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是中国当代学者、作家,出生于北京,毕业于美国匹兹堡大学。 他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辞去教职后做自由撰稿人。他推崇科学与理性,写作带有黑色幽默风格。
第一次与小波结缘来源于《我是演说家》
一位演讲者的所说的一句话,人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我便对这个男人产生了好奇,也读了他的著作,了解一些有趣的思想。
若干年后对这个话进行了深一步的了解,我想知道这句话的出处的人应该不多,大多数应该只知所以,不知所以然。一方面表达我们现在人缺乏独立思考,另一方也表达了信息时代的信息差。我们每天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对哪些信息又是如何处理与理解的呢?
其中在 《我的精神家园》 中,一片随笔杂文 关于幽闭型小说
写到所谓幽闭类型的小说,有这么个特征:那就是把囚笼和噩梦当作一切来写。或者当媳妇,被人烦;或者当婆婆,去烦人;或者自怨自艾;或者顾影自怜;总之,是在不幸之中品来品去。这种想法我很难同意。我原是学理科的,学理科的不承认有牢不可破的囚笼,更不信有摆不脱的噩梦;人生唯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无能。举例来说,对数学家来说,只要他能证明费尔马定理,就可以获得全球数学家的崇敬,自己也可以得到极大的快感,问题在于你证不出来。物理学家发明了常温核聚变的方法,也可马上体验幸福的感觉,但你也发明不出来。由此就得出这样的结论,要努力去做事,拼命地想问题,这才是自己的救星。
只是在文中出现“人生唯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无能”后面如何变成的“人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是值得思考的?(个人的思考,看看就好。)
也曾无意中看见与这句意思相似的内容,出自于 卢梭的《爱弥儿》中一段所有痛苦的感觉都与摆脱痛苦的愿望密不可分,所有快乐的观念都是与享受快乐的愿望分不开。所以,所有愿望全都意味着一种需求,而所有的需求都是痛苦的。因此,我们的痛苦正是产生于我的愿望和能力的不相称。一个有感觉的人,在他的能力扩大到了他的愿望的时候,就将变作一个完完全全快乐的人了。
我们是否经常痛苦,或者时长感到自己的无能。读读王小波,得到一些精神上的粮食吧。最后我送大家一句另一句王小波的名言人活在世界上,快乐和痛苦本就分不清。所以我只求它货真价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