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蒸馍煮肉炒酱辣子
“腊月二十九把面发”,一般人都会在腊月二十八、九蒸馍、煮肉、炒酱辣子,这三件事情很多人都是安排在一天内完成。
那时候的蒸馍起面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也是让很多家庭主妇感到头疼的。一方面是年馍数量多,品种多,有蒸馍,有油馍、有菜包子,要够一家人吃到年后正月十五,这年馍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这一段时间的生活质量。二是这个油包子馍在走亲戚的时候,还是一样礼当。那时候,很多人走亲戚没钱买礼品,就是一个油馍几个干点心。这油馍的样子在不好看,家里的婆娘就要被人笑话的。实际上,每次有亲戚走后,妇女们都会在一起品评,“你看谁家喔媳妇蒸喔包子你看多稀样的,谁家喔婆娘锅灶上不行,你看蒸喔包子,难看死了”。
所以,这家庭主妇在蒸馍前格外紧张,生怕在起面的时候碱轻或者碱重了,碱轻了面没有发好,蒸出来的馍就变成了青的,很难吃;碱重了也不行,蒸出来的馍变成了黄色的,不好看。
为此,她们在蒸馍以前把起好的面割上一小团在锅底下先烧一下,待到半熟的时候先看看碱的轻重。有时候实在不行,会把发好的面团从中间切开,抱到邻家,让她们帮忙参谋一下。由此可见,这年前蒸馍的重要性以及带给广大妇女同志的心理压力。
为了正好年馍,她们需要发很多面,需要用陶瓷的大盆来盛放发面。为了确保发面能够发好,他们需要把发面放在热炕上用被子盖住。这热炕的温度一定要适合,热了会把酵子烧死,冷了,面赶时间发不了,蒸馍的计划就会被打乱。
菜包子大多数是菠菜豆腐,不像现在这么多品种,还有肉包子。后来,有一些所谓的营养学专家说,这菠菜豆腐不能同时吃,容易得结石,但是好像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乾县人的这一饮食习惯。
蒸馍的最后,还要蒸米碗子和条子肉(酥肉或粉蒸肉)碗子。说是米碗子,实际上包括红芋(红薯)碗子和米碗子,这两个都是甜食,是老人和小孩子的最爱。我只大概说一下蒸米碗子的大概步骤,具体的方法大家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下。蒸米碗子,把红枣泡发去核,花生米煮熟,其他材料清洗干净,给蒸碗每个底部都涂上食用油,防止粘连,然后把干果平铺在碗底一层。先是给铁锅中加入大半碗油,烧开。油烧开后,加入蜂蜜,搅拌让蜂蜜烧透。继续搅拌,让颜色出来。差不多了,倒入洗好的江米。搅拌下,加凉水。先是大火烧,等烧滚后,再小火焖一会,等水基本被米吸收之后,焖的差不多,再加入白糖,不要多了,用乾县人的话说就是“胶多不黏,糖多不甜”。用勺子把米装到摆好碗底的蒸碗中,要装实,抹平。装好了后,把蒸碗摆在蒸笼中,大火开烧啦。水烧滚后,要再烧满40分钟才可以。
乾县人在年前讲究煮肉,煮肉比炒肉实用。这一方面是为了吃蛟汤面准备肉汤,另一方面是煮肉好存放,过年待客的时候也好用,可以调凉碟子,也可以炒肉菜。煮肉一般都是自己在干菜店买一些花椒、大料(八角)、草果、丁香、桂皮等调料,自己回家后包成调料包,这调料包里各种调料的比例很重要,决定了煮肉的质量。当然,下调料的时间、煮肉的火候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也不是专家,就不在这里赘言了。
在煮肉的时候,即使在贪玩的孩子也会围在父母身边,甚至会殷勤地帮助父母亲烧火,目的只有一样,就是多啃一块肉骨头。那时候过年,每家每户割的肉都不会太多,大多数都要留在待客的时候用,所以只能让孩子肯一些肉骨头。
对了,那个时候,人们经常会弄一些大油(用猪板油炼成的)来夹馍,在热馒头中夹一些大油,撒些许盐末,咬一口脂油夹馍,油就嘴边留下来,现在想起来,真是让人神往不已。能在每一个寒冬的早晨,夹一个脂油馍,那绝对是让人羡慕不已的。
酱辣子是乾县人年前待客的必备,是菜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有时候,主人在待客的时候因为手忙脚乱忘了把这道菜端出来,客人绝对会高声喊出来。但是,主人家在问蛟汤面的味道时,绝对没有人当着众人的面说这汤盐甜了醋酸了,由此可见对于乾县人而言,待客时酸汤面味道的好坏都不重要,但是少了酱辣子是绝对不行的。至于酱辣子的炒制方法也不在此说明,有兴趣可以在乾州蕞娃的其他篇章中找寻。到此为止,乾县人春节前的准备工作基本上算是到位了。
乾州蕞娃(刘立军,关中平原、女皇脚下、城乡结合部的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有爱心、有信心、有耐心,热爱教育事业中年男子。性木讷,爱文学,常著文章以自娱。俯仰天地间,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求无愧于我心)是一家以个人原创为主的文学公众平台,以推广乾县乡土风俗文化为主,间或涉及教育、文学随笔、影评、图文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