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景德镇时下午四点多,艳阳高照,早上从庐山出发,才吃了一顿饭,又渴又饿,饭馆还没致营业时段,怎么办?点外卖送到酒店。顺便在大堂里欣赏各种彩瓷茶具、摆件,这些器物小巧精致,蓝色居多,问服务员这是景泰蓝吗?服务员说自己是外行,说不出个三六五,但我们已初步见识瓷都风采。
六七点了,太阳仍不愿褪去威力。打的去网红店“乐乐大排档”吃饭,司机师傅提醒我们网上预约,这家店面很红火,座位爆满,等着吃饭的人在门口坐了一大堆。我们趁机在门前一个挨一个的小摊位上看各种瓷制玩偶小装饰品,给外甥女买了labubu等。这里的瓷器品类齐全,玩具最多,看得眼花缭乱。
终于轮到我们就餐,点了鸡爪、大骨头、鸡蛋泡等,最惊艳的是这盘青花饺子,蓝白相映,得了青花真传,只可惜少了点。
美食饱腹,下一站选择去陶大青年集,就是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学生们,晚上集体摆摊售卖自己作品的地方。集市横竖各七八排,顾客水泄不通。这里的每位创作者都秉持各自风格,有现代派十足的,黑色狂野型;有讲究诗情画意的,靠意境空灵取胜;有豪华繁复的,装饰层层叠叠……妹妹她们看上了一组金鱼花瓷,玲珑剔透,精致艳丽。单价二百多元。
这与我的风格不符,我挑了两个白底飘花的小花瓶。相对而言,我更喜欢素色淡雅的作品。身边不断有人举着直播器材,穿梭在摊位间,一位主播操着流利的英语,当场买了两组金鱼茶具。
十一点多了,打的回酒店。司机师傅很懂行,给我们讲解釉上釉下的区别,介绍可以去陶瓷大学淘宝,大学生们烧的瓷器出窑就敲碎了,也有精品。留在此地创业的大学生,从青年集上脱颖而出后,可以加入瓷协,他认识的两姐弟,靠做瓷积累了丰厚的资产。又说自家用的碗碟都是歪瓜裂枣,一窑东西做下来,成本至少四五W,但稍有不慎,温度时间掌控不好,可能满窑一个都不成型,挑挑拣拣,凑凑合合,自家用吧!
第二天,仍是高温,好在酒店距离中国陶瓷博物馆不远,线上预约已经爆满,现场约!
顶着大太阳现场排队,终于进馆了。
参观从四层开始,展品按朝代排列,从史前到宋元明清民国以及建国后重要的代表瓷器。我们仔细观看了景德镇瓷业发展的历史。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少不了天时地利人和,即它独有的位置、资源与人们对瓷器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还有许多杰出工匠与为陶瓷发展做出贡献的督陶官唐英,窑神童宾,投窑化瓷……通过参观,有几个概念渐渐清晰:景德镇名字由来,缘于宋真宗年号,“景”为美好,“德”为品德,“景德”寄托着对工匠与瓷器的美好期待。还有陶与瓷,斗彩与粉彩,印花与刻花的区别。景德镇为何称瓷都不称陶都,因为瓷是比陶更高级成熟的阶段,拥有瓷器的多少代表着人们的身份地位与荣光。……
传说中的天青釉,镇馆之宝元代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明代鸡缸杯,鸡油黄大盘,清代皇家专用龙纹瓷盘,祭红釉祭蓝釉,这么多的珍品,让人挪不动脚步。
我的理解中,一千多年来,人们喜欢瓷,是不是它与玉的相似度高?有人造玉的风采。随着造瓷工艺提升,它的花色品种日益繁多,加上色泽莹润饱满,寓意又非常扣合中国的审美传统?连外国人也奉为珍宝,世界很多地方都设有瓷器展馆。
有两个展柜专门陈列“7501”瓷器,是教员专用瓷,素底梅花或桃花,干净爽朗,想起美庐里看到的蒋氏用瓷,纹饰高调,每个器物底部印有“蒋”字,以示专用,我表示没法欣赏。二人真是审美迥异啊。
六楼有一尊沉思罗汉,人称“无语佛”,被青年人追捧打卡,解读其面相为“生无可恋”,我上看下看,没有太明白罗汉的心思,还是无奈为多吧?旁边有位他的同事,这懒腰伸得酣畅淋漓,象不象疲惫的打工人终于下班了?
有几个现代藏品,几乎乱真,不由人拍案惊奇。这只豹子,据说是窑温不够,裂变的产物。这个宝蓝花篮,多彩又素雅,得花多少功夫。
一口气逛了四个多小时,如同在瓷都享用了一餐美瓷盛宴,恋恋不舍地赶往下一站婺源。其实还有陶溪川博物馆和御窑博物馆可观,留点念想,下次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