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战役过程
六月十三日,宋太宗赵光义自镇州出发,督军北上。一路势如破竹,辽国官吏望风而投,易州、涿州相继归降。
仅仅十天,宋军主力便到达幽州城下。辽渤海酋长大鸾河率部来降,受封渤海都指挥使。
得知宋军入境消息,辽国朝廷派出数路援军。领军辽将耶律斜轸见宋军兵锋正盛,引兵退守得胜口(今河北昌平),耶律沙撤至清河北(今北京清河镇附近),互为犄角,声援幽州。
赵光义看到耶律斜轸、耶律沙退守,认为他们胆小怯懦,只敢据险自保,便派出少量兵力进行监视,另下令主力,彻底包围幽州城。战斗中,原在城外驻守的耶律学古等部冲入城内,并带来辽国派出数路援军的消息,以安定城内动荡的军心、民心。
二十三日,宋军围城三匝,隔绝城内外联系。二十五日,宋太宗赵光义分遣诸将,定国节度使宋偓负责南面;河阳节度使崔彦进负责北面;彰信节度使刘遇负责东面;定武节度使孟玄喆负责西面,不分昼夜,四面攻城。命令宣徽南院使潘美为知幽州行府事,为攻破城池之后,接管幽州作准备。命令桂州观察使曹翰、洮州观察使米信率军屯驻城外东南角“以备非常”,即作为预备队。
随着宋军攻势猛烈,更多的辽国燕京州县官员,如契丹铁林都指挥使李扎庐存、建雄节度使刘延素、辽知蓟州刘守思等纷纷来降。
宋军在赵光义的亲自督战下,不惜伤亡,连日攻城,挖地道,穿越城垣,乘夜登城偷袭,甚至屯驻城东南角“以备非常”的曹翰部,都被赵光义投入了攻城之战。城内辽军虽在韩德让、耶律斜古等的指挥下,昼夜抵抗,未让宋军破城而入,但因兵员不足,人心浮动,汉人百姓颇怀二心,形势十分危急,连辽军将士亦有翻城出降者。因此,幽州外围的辽军加强了对攻城宋军的骚扰行动,以减缓城内守军压力。
幽州拉锯战十分激烈,可半月之久,宋军依然没有战果,身后虽有皇帝督战,疲惫劳顿之势已经显现,粮草也因为运输线过长,开始出现了紧缺。
辽景宗收到幽州危急的消息时,正避暑游猎在外,闻讯赶回“牙帐”商议对策。由于宋军在统一大业中,连灭南方割据政权与北汉,辽国援救北汉的部队也遭受重创,所以有部分人主张放弃幽州,收缩兵力,防守燕山上的松亭关、古北口等关隘。但幽州乃辽国南部重镇,一旦失去,整个燕云地区必将不保。掌管皇族事务的惕隐耶律休哥自请统兵十万,援救幽州,不成功,再“退处未晚”,得到了辽景宗、萧皇后的首肯。只是亦牧亦兵的契丹人,分散多处,仓促之间,聚集十万兵马并非易事,加上辽廷对能否击败宋军,仍存疑虑,首先考虑的是,调拨兵马,守卫幽州以北关隘,以防宋军打下幽州后,长驱直入,加之前期作战的惨重损失,辽国兵力有些捉襟见肘,所以只是将五院军的五千精骑调拨给耶律休哥。
七月初,耶律休哥率领五千援军,沿着幽州城西的西山小路南下,出现于宋军主力身后。因为兵力不过五千,耶律休哥也不敢直接攻击宋军,他命令士卒,白昼每人手持两面战旗,夜里每骑高举两把火炬,虚张声势,显示辽军大举来援,以迷惑宋军,动摇其攻城意志。宋人笔记有云:耶律休哥军“乃骑持一帜,由夜间邀我归路,周环往来,昼夜不绝。太宗疑救兵大至,宵归定州”。只是不知道耶律休哥的援军所持旗帜上,是否书写着:皇国兴废在此一举,全体将士奋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