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沉默成了惊雷,自有穿透云层之力——《乌合之众》5/8

    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大众心理及其行为的特点。勒庞认为,人们在大众中的行为往往受到集体心理的影响,表现出与个体心理截然不同的特点。他提出了以下几个关于大众心理的观点:

1.匿名性:在大众中,个体容易受到匿名性的影响,从而放纵自己的冲动和欲望。

2.感染性:大众中的情绪和观念容易在成员之间传播,导致大众行为具有高度的同步性和一致性。

3.建议性:大众容易受到领导者和权威的影响,通常会不加思索地接受他们的观点和命令。

4.简单化:在大众心理中,复杂的问题往往被简化为简单的口号或者极端的立场。

    《乌合之众》自出版以来,就对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来的研究者和学者都在勒庞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大众心理和群体行为的本质。同时,这本书也被认为是揭示了民主社会中潜在危机的一部重要作品。许多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从中吸取经验,学会如何引导和操控大众,以实现各自的目标。然而,这也导致了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和操纵手段的出现。总的来说,《乌合之众》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和启示意义的作品,在这本书里,作者从三卷讲述了群体的无意识,其中,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关于教育和声望的内容。

    “声望”在书中指领袖获得群体支持的必备基础,当然成功是最重要的,没有成功,就没有声望,更不用提获得群体的支持了。同时,作者还讲述了领袖应该具备怎样的演讲技巧,这方面与我之前看过的关于演讲的工具书有异曲同工之处。

    教育,这是我最深有同感的一个点。关于教育的观点,我认为作者的看法是合理的,并且我们目前的情况也吻合其预测。群体行为会改变、进步,教育起着很大的作用。勒庞在19世纪的法国,一个“妇女只要唯命是从,陪审团就会赦免这名妇女无罪”的时代,受教育水平远不如现在的法国,这可能导致了勒庞对于群体的“偏见“几乎是恒久的。然而,拿前些年的社会舆论新闻来讲,“小悦悦”等事件的多次反转,让大众认识到了“视频不全,不能评价”,也出现了“让真相再飞一会儿”的媒体导向,这说明群众对待新闻更加理性、客观,正因此,我们应当看到教育对群体行为的积极作用,对群体的行为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系统,让教育与社会发展相符合。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书中对此有着透辟的论述:“群众等同于无意识集体。因为无意识,所以力量强大。”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居”。群体生存是个体存在的一种方式,它的价值在于人类之古以来本能的选择,是任何现代化的生活状态都不可替代的。

      这决定了我们必须了解群体,决定了我们不可以忽视群体的存在,不可以放弃对群体的管理,但一定不是仅限于“乌合之众”。我们在微博上一秒一刷着最新状态和热搜时,通过微博信息平台,众多的个体逐渐地聚拢成了一个可能的群体。

      现在在微博网络上:媒体曝光——公众关注——网络热议——相关部门介入——问题得到解决,公众对于重大事件的网络热议和舆论监督,对相关部门造成一定压力,对于整个事件的推进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群体在公共事件的处理中展示着力量。用狄根思的话来形容如今那就是,“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

      当然,群体相对于个体而言,具有更强大的力量同时也具有了更大的破坏力,群体是否等于乌合之众,个体组成群体时会产生1+1>2的效果还1+1<2,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引导群体,发挥群体的正功能,减少其负面影响,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中国人对于团结的评价是很高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都是力量”,中国人就认为集体凝聚力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部分之一。

      文中观点有的过于偏激,对于《乌合之众》中对于群众的观点我依然认为应该辩证的来看待。它不能否认地证实了现代的社会问题的存在。现实事件它无时无刻不在警示我们,积极性消极性都要注意到,以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来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