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安利了一部印度电影,名字叫《起跑线》,豆瓣评分8.2。
导演用喜剧化+戏剧化+生活化的方式,一层层剥开印度的阶层固化和社会不公,只不过这次的枪口瞄准的是教育问题。
看完感慨特别多,因为最近因为侄子升学的事情,身为大龄未婚女青年的我体验了一把老母亲的感觉。
原来印度人也有秉持着我们非常熟悉的那种观念——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起跑线》讲述的就是一对中产阶级的印度夫妇拉吉和米图,为了让女儿皮雅接受好的教育,费尽心思让她进入名校的故事。
但《起跑线》影射出的社会问题,值得每个人去思考:
为名校越来越疯的家长,焦虑着什么?
父母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争夺学区房、从小送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参加比赛、买关系、贿赂,想尽一切将孩子送进名校......
对家长而言,“名校”二字意味着一切。仿佛只有名校,才能教育孩子健康成长;只有名校,才是为孩子好的选择。
他们天真地以为,人生只有一条正确的道路可以走。
如果不上名校,女儿就考不上好大学,找不着好工作。她会失落、孤独,最后吸毒。
进名校,究竟是在帮子女,抑或只是缓解父母本身的焦虑?
电影中几个画面,令人深思:家长看似为女儿的学校殚精竭虑,可女儿永远处于画面不起眼的角落,与父母隔离开来。
为什么?
因为父母,根本没有好好问过孩子的意愿。
说到底,他们不是为孩子好,而是以爱的名义,弥补自己没有上过名校的遗憾。
就像父亲在结局里说的那番话:
你们使尽方法让他们入学,不是在帮他们。事实上,是他们在帮你们。
别用孩子完成自己的梦想。孩子不是父母的工具,更不是投资的生意。
毕竟如果说真有起跑线那么一回事,那也不应该是指学习分数,而是我们的那条真善美的线还存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