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家长朋友发信息向我求助,孩子语文考卷中有一道开放试题:你喜欢鲁迅吗?请说明理由。孩子回答:不喜欢,因为生涩难懂。
孩子的回答老师给了零分,理由是不符合标准答案,标准答案是这样的:我喜欢鲁迅,因为鲁迅为人正直、爱憎分明,笔锋犀利,站在时代的高度……
老师要求错的题抄十遍,孩子不同意,他认为自己没错。家长问我孩子的答案到底错没错。
肯定没错呀,问题就是“你喜欢鲁迅吗?”我不喜欢就是不喜欢,理由也给出了,为什么非要答喜欢?难道非要孩子说假话才可以?
说实话,每当遇到这样的问题,我都会很纠结。我想肯定孩子的做法,鼓励他坚持自己,不做传统教育的牺牲品。可我也会担心,如果孩子坚持自己的答法,一旦在某些重大考试中失了分,我岂不是罪过大了。
思绪翻转到了那次阅卷(很重要的一次考试,具体哪次不说了,防止有人对号入座)。每位评卷老师手里都有一份标准答案,按照评卷组长的要求必须按标准答案给分,不同于标准答案的一律不得分。
听到这样的要求心里就犯嘀咕:人家孩子答对了还不给分?这是什么评分标准?我分到的题目是组词和成语填空,组词还好,答案略。也是,组词还不至于有什么标准答案吧。
不妙的是,成语填空有标准答案,其中有一道成语――目不()(),标准答案给的是“目不转睛”,结果为数不少的学生写的是“目不识丁”、“目不暇接”等等,如果按照我的想法,不用说,肯定给分呀,人家是对的呀。
一位评卷老师叫不准如何给分了,向评卷组长请教。那个评卷组长理直气壮地回复:“不是说了按标准答案给分吗,和答案不一样的统统不给分。”语气中的不耐烦在场的人都听得出来,那位评卷老师再没说什么。
什么鬼?那个也叫标准答案?谁敢说人家孩子答得不标准?当时我的心里特别不舒服。人家孩子明明就是对的,那个成语不就是你当老师的教的嘛,现在就因为不知何方人士给出的标准答案,又遇到了一个什么什么评卷组长就硬说人家不对,哪来的道理?
当时的问题是有三位同事和我一起评这道题,如果他们都按标准答案给分,而我逆道而行,对一部分孩子不公平。转念又想:如果人家孩子答对了,我给画上一个红红的大叉子,才真是不公平。
我无法容忍自己在对的答案上画上一个讽刺的红叉叉,无论如何,我做不到。我做不了别人的主,但我可以做自己的主。所以凡是遇到的正确答案我都偷偷地给了相应的分数。
现在回想起这件事我依然会“义愤填膺”。标准答案不是不可以有,但不能太绝对吧,尤其是这类没有任何争议的题型,竟然要采用如此荒谬的评判标准,我们这些做教育的说不过去吧。
再说前面那道所谓的“开放题”,当真开放了吗?开放了就该允许百家争鸣、各抒己见才对,哪还有什么标准答案之说。
很多问题,尤其是思想认识和评价方面的问题,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标准答案从何说起?学了李白那么多首诗,谁敢说他的理解最权威最标准?
在苏州高二年级语文试卷中,有一道现代文阅读理解题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有趣的是,20分阅读理解题原作者王亚只得到6分!
当时王亚收到了一名自称苏州的高二学生的私信,该学生将当天语文统考的阅读理解题目发给了她,王亚这样说:"那时还没出标准答案,我也是觉得好玩,就作答后发了过去。"后来在标准答案公布后,她的作答最终成绩竟然只有6分。
不难猜到的是,标准答案甚至比她本人在写文章时的考虑更周到。作者内心想的是:我当时没想到你会拿来出题……
记得当时王亚发了一条微博――苦了这小子了。
苦的又何止是那小子!
小到考试,大到人生。太多时候被框定了诸多标准,那些不知哪来的“标准答案”吞噬着人们的见解,绑架着人们的思想,限制着人生的高度。
人是不同的个体,思想不同,格局不同,角度不同,际遇不同,追求不同……又哪有什么统一的“标准答案”能框得住如此丰富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