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父母效能训练
读书报告
清明小长假,宅在家里读了《父母效能训练》,一本260多页的书,我用了两天时间,加班加点地读完了。这本书买了有一段时间了,一直想看,但是一直没有安排时间看,但是这两天,我自己比较焦躁,跟不到三岁的宝贝女儿冲突有点多,每天都要惹她哭一鼻子,这种状态很不好,我想改变,但是似乎陷在这个怪圈里不知道怎么突围。我想到了这本书,没想到一拿起来就放不下了,两天时间给读完了。(2019年开始真正地读完了几本书,发现完整地读完一本书也不难了,并且读书的状态比之前那种“过字幕”式的假读书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PET,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 父母效能训练,这本书的目的是通过一些观念、方法上的引导,让父母成为高效能的父母,让亲子沟通变得高效起来,以减少亲子冲突,,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让父母的诉求也得到满足,享受育儿过程,让孩子能过成长为富有责任感、自律、善解人意的人。
这里最核心的概念是提出了行为窗口,以及问题归属原则。我理解这里的“问题”是指“未能满足的诉求”,在这个理念模型的基础上,亲子冲突都可以去寻找的根源:这是孩子的问题还是父母的问题,理清了问题的归属,就可以各自承担起解决问题的责任。孩子拥有问题时要“积极倾听”,父母拥有问题时要掌握“面质技巧”。书中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说明这个模型应该怎么样在亲子活动中使用。
育儿的书我之前也读过,《正面管教》就是其中一本,这本书之所以让我欲罢不能,一口气读完,是因为在这本书里,我最大的感受是看到了这个理论模型对“人”的深刻的理解和同情。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我们的最根本的第一属性都是人,是有自己的诉求和自己的个性的人。
作为父母,我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面对这项复杂浩大的项目,我们得到的训练和帮助少之又少,但是对我们的要求却是要高水平地“一遍过”,没有机会重来。我们常常被指责没有做好自己的工作,可是,我们很多时候也是迷茫无助,我们的身边也没有可供参考的范例,参考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难免也有很多自己不满想要修正的东西。长久以来那种“为人父母就是孩子的行为典范”这一责任感,让我觉得沉重不已。这本书一开始就站在父母的这一边,告诉我,要坦然接受自己是一个人,这让我一下子轻松不少。
对待孩子,要多一份尊重,多一份宽容,听得到她的心声,看得到她作为孩子的诉求,考虑得到作为孩子的特点,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多的接纳对方,舒展地去爱对方。孩子,是你的孩子,但是她并不属于你,她因你而来,但是并不是为你而来,所以不要把目光聚焦在自己身上,专注于自己的成长,而不是锁定在孩子身上,自己的梦想自己负责去完成,而不是寄希望于孩子。
书里面介绍了一些技巧,但是也一直在强调,这些新的技巧一定不能是去操纵孩子的新武器,所以,一切技巧的核心,还是要从“人”的角度出发,尊重自己、尊重孩子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和诉求。与我而言,这些技巧,主要还是要提醒自己修心。我现在最大的困扰就是,似乎总是活在自己成长中的不愉快的经历中,而这些不愉快的体验成了我现在对待孩子的第一反应。反观我的成长经历,是在父母极度权威下成长的,我的父母虽然脾气暴躁,但是还是很用心地庇护我们成长,所以“不愉快”真的仅仅是“不愉快”,理智上我深知他们爱我之切,但是我的内心也是很受伤害的。一段时间我难以释怀,但是现在我可以坦然地敲出来这些字了,我开始学着理解他们,理解他们从严重匮乏的童年一路走来的艰辛,他们的人生中所缺失的幸福感。虽然到了现在,很多时候我还是会感受到来自父母权威的胁迫,这种微妙的感觉又让我控制不住地对自己的孩子发火,(或许这也是我在推卸责任吧),但是现在,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这种负面的代际传递到我这里停止!我一定要肩负起这个责任,更加舒展地和自己的孩子相处,相爱,一起成长,彼此成就。
生而为人,我也看到了自己和他人的边界和界限,总有一些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总有一些自己努力也做不好的事情,那就只好“宁静祈祷”了:
愿我有宁静,
接受我不可改变之事,
愿我有智慧
改变我可改变之事;
愿我有智慧区别这两类事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 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the difference.
y��r�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