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那有座山,挺高的。小时候爬,我往往只能爬到山腰,从那眺望下去,小城里的街道,小河,湖波,尽收眼底。隐约还能看见几个人影在街道上走着。有次无意爬到山顶,发现不仅空气稀薄了,而且温度也低了,空荡荡的平台上唯有几个穿着太极服的老人在晨练。远处的高楼大厦窜入云中,鹤立鸡群般地站在一群建筑中间。眺望整个城区,就像面前放了张立体的设计图,每个街道,每条路口,看得一清二楚。山下的人就像蚂蚁似的缩成了几个小点,在街道上移动着。远处的海依着山底,山峰又窜进了云海中,云雾缭绕着的太阳露出半个脸,照射整个大海,金灿灿得波浪在山下轻轻荡漾。原来,不仅水天可以一色,山水天更可以一体。
时常想,这爬山与人生好是相似。十一二岁时,站在山底,看来看去,不过几个同学,父母亲戚。上学,放学,两点一线。所见之处,不过只是些花花草草,低矮树木。到了十七八岁时,就像去了山腰似的,见了部分社会,有高楼,有低房,有河流,有湖波,甚至还看见了大海,就洋洋得意,固步自封了。等出了社会,有时无意间想想,何不往上走走。于是就到了山峰,突然就看清了社会的格局,人生的追求。遮眼的树木消去了,汽车,房屋,变小了。原来觉得特别重要的事,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原来以为特别大的困难,其实只是那么一点;原来以为放不下的人,其实早就放下了。
想来,刚开始在知乎上答题时,答了十来个题,结果一个赞都没有,顿时觉得得赞是件特别难的事。但是后来,有了第一个,有了第二个,有了两百多个,就没觉得那么困难了。写东西也是,一年前写了一篇电影《情书》的影评。现在看来,不仅语句不通,错别字连篇,而且中心思想散漫,表达不清。但是当时写完,我清楚地记得,我都快被自己感动了。
大概,这世上很多疑惑会在登山中解决,很多风景也只有登了山峰才会看见。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人生所处境界不同,看到的风景更是天差地别。《论语》中,孔子的徒弟们,时常问老师问题,有些孔子不想说,含糊过去了。弟子们不依不饶,就换了个角度继续问。被问得烦了,夫子便来了句:“天何言哉。”现在去理解这句话,不是老夫子不想说,而是说了又能怎么样呢。我告诉你这山顶上光芒万丈,鸟语花香,绿草如茵,简直是人生天堂。但是你不爬,又怎么能看的到呢。
而这世上许多困难,只是没到那个境界,所以才看得起困难重重。世人总爱问为之奈何。然而却是奈何为之。许多问题会在一步步地攀爬中被解决的。许多困难会在登峰中被忽略。想太多,只是庸人自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