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六年八月四日
前兩天聽得一篇廣播提到閱讀的方式——碎片化閱讀與系統性閱讀相較,朋友圈式碎片化閱讀更像一種“雞湯滴灌”,無法促進長久吸收,只得低級性“意淫感”罷了。而整本整套的系統性閱讀,其優處當然在於有完整系統的邏輯架構,能助於讀者活躍思維,增進思考!好,說說今天的書:
《文學常識》,蔡儀著,作家出版社1962年12月第1版,1964年10月第3次印刷。小32開,3個印張,平裝,7品。扉頁有作者題簽。
常識,即普通知識。正如書名,本書主要寫的些關於文學與寫作的常識,原文于1958年至1959年間陸續刊載于《文學知識》月刊,后在1962年出單行本。全書正文共八十八頁,作者以普及文學知識的態度,從“為什麼要學點文學?”發源,從文學作品的“形象性”“典型性”“思想性”等角度入手,分列了諸如“文學根源于現實生活,并反映現實生活”以及文學作品中要選取典型故事營造典型環境塑造典型形象等觀點。本書語言通曉易懂,概念性表達較弱,頗適合正在文學教堂門口徘徊并往裡張望的愛好者。
雖然作者在第九章有提到“美學”與文藝理論的內容,卻在觀點之後緊附實際的作品篇章來舉例補充并說明,大大降低了理論的枯燥所導致的理解難度。
當然,作為當代文學初期階段的出版物,始終繞不開那個政治思想主導一切的時代的坎。書中但凡舉例論證,均以革命題材作品為主要證據,諸如楊沫《青春之歌》,《紅日》《紅軍不怕遠征難》《白楊樹和戰士》等,以及大量革命年代與大躍進時期的歌謠。此外,還多引用高爾基與魯迅的作品。當然,作者應是有意引導,現在的讀者相信可以一眼就能覺察出來。
在正文中,作者專闢了“文學作品的體現階級意識”和“為了成為共產主義者”兩章,內容篇幅不小,從態度與行動上表明立場,并與本書開頭“為什麼要學點文學”想對應:文學作為觀念形態,作用於社會生活。
可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