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拉闲散闷轻煮生活,我开始读《资治通鉴》啦。《资治通鉴》描述了自战国到后周,前后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智慧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理念、人生哲理和权谋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我想将我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一同围观我的读书之旅。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D-226《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第十五卷-11
丞相几杀臣
匈奴连年入寇边境,杀害、掳掠许多百姓和牲畜财产,云中郡和辽东郡所受侵害最为严重。受害人每郡多达一万余人。
文帝担忧匈奴入侵,派使臣给匈奴送去书信,匈奴单于也派使者来汉廷答谢,汉与匈奴恢复了和亲关系。
文帝罢免了丞相张苍的职务,因为皇后的弟弟窦广国贤能,品行好,想任命他为丞相。文帝说:“我担心天下人会认为我偏爱窦广国,考虑再三,还是不能任用他为丞相。”
而高帝时代的大臣,健在的人中,又没有能胜任丞相之位的人。御史大夫梁国人申屠嘉,当年曾以步兵强弩手的身份跟随高帝作战,封为关内侯。
文帝任命申屠嘉为丞相,封为故安侯。申屠嘉为人廉洁正直,在家中不接见私人拜谒的人。
当时太中大夫邓通正得皇帝宠幸,赏赐的财物累计万万钱。文帝曾在邓通家中欢宴饮酒,宠幸的程度无人能比。
申屠嘉朝见文帝,邓通正在文帝身边,对申屠嘉礼节很简慢。申屠嘉奏报完政事,就说:“陛下如果宠信亲近臣子,可以让他富贵,至于朝廷之礼,却不能不整肃。”
文帝说:“你不必说了,我私下会告诫他。”
散朝之后,申屠嘉坐在丞相府中,用公文召邓通来丞相府。邓通不来,申屠嘉便要宰杀邓通。邓通很恐惧,进宫告知文帝,文帝说:“你只管去,我会派人召你。”
邓通来到丞相府,摘下帽子,赤着双脚,向申屠嘉叩头请罪。申屠嘉安然坐着,不予礼待。
申屠嘉责备邓通说:“朝廷,那是高皇帝的朝廷,你邓通不过是一个小臣,竟在殿上嬉闹,这是大不敬之罪,该判处斩首!来人,立即将邓通处斩!”
邓通吓得一再磕头,磕得到处流血。申屠嘉仍不表示宽恕。
文帝估计丞相已让邓通吃了苦头,就派使者持皇帝信节来传唤邓通,并且转达文帝向丞相表示歉意的话;“这个人是我的昵臣,您就饶了他吧。”
邓通回到宫中,哭着对文帝说:“丞相差一点杀了我!”
感思:这一篇汉文帝再次显示他的不凡,且看他如何管理外戚和宠臣。
对于帝王而言,外戚这一群体,在某些情境下,可能比血缘至亲亲兄弟更为可靠。皇帝与皇后,他们不仅是夫妻,更是利益的共同体,彼此间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生死相依。
在宦官势力尚未崛起,尚未成为朝堂中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之前,外戚几乎构成了皇帝唯一能够倚赖的家族力量。
汉朝王莽时期,外戚势力空前强大,他们的权势甚至一度威胁到了皇权的稳固。鉴于此,自宋朝起,帝王们开始有意识地对外戚的权力进行限制,甚至明文规定外戚不得入朝为官,以防微杜渐,避免重蹈覆辙。
回到文帝的时代,那时的帝王尚拥有足够的自主权来驾驭朝局。但文帝却是一位极具智慧与远见的君主,他深知避讳之道,更懂得权力的平衡艺术。
当皇后姓窦,丞相如果亦姓窦时,文帝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利益共同体可能带来的潜在威胁——一旦其势力过于庞大,必将导致朝堂的失衡,进而威胁到皇权的稳固。
于是,文帝凭借其超凡的智慧与敏锐的洞察力,巧妙地避开了外戚当权可能带来的失衡局面。
文帝慧眼识珠,提拔了忠诚勇敢、廉洁正直的申屠嘉为丞相,申屠嘉不负所望,敢于直面皇帝的宠臣,坚决维护朝廷的威严与秩序。
汉文帝虽为一代明君,却也不免凡人之常情,他宠爱邓通,因为邓通那谨慎诚实的性格,为他带来了难以言喻的情绪价值和心理慰藉。
邓通为人低调,不善交际,这种独特的性格更使他在文帝心中占据了特殊的位置。在文帝患病之时,邓通甚至不惜以口为文帝吸吮脓疮,这份忠诚与深情,令人动容。
文帝对邓通的宠爱,可谓是倾尽所有。他不仅赐予邓通巨额的财富,还赠予他一座珍贵的矿山——蜀郡严道的铜山,并特许他铸钱。
邓通因此得以垄断当时的铸钱业,他广开铜矿,精心铸造的“邓通钱”以其优良的质地而风靡全国,使他一跃成为西汉的首富,真正实现了“家有矿”的传奇。
然而,凡人在得宠之时,难免会有所骄横,即便是谨慎诚实的邓通也不例外。他的得宠引起了朝野的广泛关注,也引来了申屠嘉的严厉教训。
在这场风波中,文帝展现出了高超的领导艺术。他巧妙地掐好时间,既给了申屠嘉足够的面子,维护了朝廷的威严,又让邓通受到了深刻的教训,学会了谦逊与低调。文帝的这一举动,无疑是他平衡朝臣关系、维护朝廷稳定的又一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