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小波的书,觉得最近的生活真如他书里里讲的:傍晚时分,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常常会感到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
思绪紊乱,生活平淡,进步缓慢。为了缓解这种焦躁,我知道该是时候去体验一把思维的乐趣了,希望能给自己迎来一次“跃迁”。
没错,就是“跃迁”。最近入手了古典老师的新书《跃迁》,聚焦个人成长。当初看到这本书的推荐名单时,我就被惊艳到了。俞敏洪、罗振宇、万维刚、徐小平、吴伯凡、李笑来、李尚龙、樊登、成甲、艾力联合推荐,简直是集齐了个人成长领域的“七颗龙珠”。
我听过古典老师的讲座,也看过他《拆掉思维的墙》,非常喜欢古典老师的文风,他如一个亲切和蔼的学长,给人温暖,给人力量,帮人逃离现实的恐慌,重拾荒诞不经的梦想。
我也写过不少个人成长类书籍的读书感悟,基本都用说教来盘知识,用概念来怼常识,无论对自己,还是对读者,都收效甚微。这次我应该换一种写法,直接把自己摊开,对症下药。
我觉得,最近生活的几大瓶颈是:
- 缺少目标和方向,对未来感到迷茫。
- 效率低下,每天工作12小时,依然有做不完的工作。
- 重复低水平的勤奋,专业技能成长缓慢。
这么看似乎我的境况挺严重的……确实,看似读了很多书,知识没有转化为行动,行动没有养成为习惯,实在一大浪费。希望能从古典老师的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本《跃迁》基本是一本关于个人成长领域的概念大杂烩,古典老编写的很用心,凡是我所能想到的成长概念,都能从书中找到蛛丝马迹。
我针对自己的问题找到了几个解药。
认知效率:认知收益和时间精力之比。
常常听到认知升级,但是认知效率的说法,我是头一次见到。
所谓的认知效率,就是指同样的认知资源投入,会有完全不同的回报。而认知效率低的人,往往都是在做低水平的勤奋。
书里讲如何提升认知效率呢?方法很简单,就是“极强的目的性”。
比如我在阅读《跃迁》一书的时候,厚厚的三百多页的书,我要从中迅速发现我所需要的点,并整理成文,就需要我把有限的阅读时间花在最精华的资源上。
回答我前面提出的问题,我觉得低水平的勤奋,归根到底还是做事的目的性不强,所以,要努力把自己迁移到有目标导向、有即时反馈、最近发展区的地方。
知识IPO
另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概念叫做知识IPO,如果说上一点的“认知效率”还比较虚,那么这个可以给我提供实操的思路。
所谓知识IPO系统,解释如下:
I:输入问题(Input a question),以持续解决问题为目标;
P: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以整合多学科知识为手段;
O:输出产品(Output),通过咨询研发、授课整合和写作,让思想产品化。
总之,这是一套高效的把知识整合产品化的个人商业模式。
我常常听说一句话,叫做“输出倒逼输入”,虽然坚持写作,让我不断的需要吸收新知识,我也花了大量时间看书、积累素材,但实际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我并没有输出能和我的输入相媲美的内容。
问题还是出在了,我太看重O(输出产品),而忽视了I(输入问题)和P(解决问题)。
我不是一个擅长提问的人,不善于从冗长平淡的生活里发现问题的关键,这也导致了我即使花了很多功夫在学习,并没有构建起自己的一个知识体系。另外,由于缺少目的性,我一味的接受知识,缺少自己的加工与理解,导致真正能融进我的血肉里的知识屈指可数,后果就是真正到输出的时候竭泽而渔。
回顾最近几个月的写作,凡是令我值得一提的文字,基本在一周前就有了写作思路,并且花一周时间悉心打磨,针对选题去搜集素材,解构整理,才有了完整的输出。而那种在ddl前赶出来的(包括这篇也是…惭愧),处处充满着无病呻吟的气息。
知识IPO体现了一种产品思维。常常说,公众写作要写对别人有用的文章。通过IPO的思路,把碎片化的知识,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反复打磨出自己的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可支付产品),并且交付出去,相信久而久之,个人可以对一个领域领悟的更深,行动力也会增强。
书中举了几个例子,可以在朋友圈碎片化更新每天所学的内容,或者每天整理一份专业知识学习清单,都是IPO的思路。
另外记住,输出一定要是产品,要拿的出手,同时也要敢于分享,不要当做自high的收藏品。
破局思维
每次看完这类个人成长类的书籍,都像是给自己打了一发鸡血,立马充满干劲,可是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终会进入一个迷茫期,我好像进入了一个“读书——行动——衰竭——读书”的怪圈,周而复始,难以逃离。
我相信在这个循环中,我肯定也在成长,但这个成长是螺旋式的上升,我希望获得一种“跃迁”式的更有效率的成长。好在古典老师的这本书里给我提供了一个思路。
新手看树木,高手看树林,如果只注意到眼前的事物,就永远无法理解整个系统。
举一个常见的死亡循环,比如减肥:减肥——少吃——瘦——忍不住吃——胖——减肥。
这个时候,就要识别出所在的系统,减肥并不是要减少摄入,而是要增加新陈代谢,消耗量大于摄入量了,自然能打破死循环,达到减肥的效果。
再说一下我的认知循环,我相信衰竭的原因,其实就在于我没有把握住行动的目的,如果我在行动时给自己一个目标和预期,不断的给自己刺激和反馈,我相信就不会那么轻易衰竭了。恩,再试试。
关于系统的知识,书里也讲了很多,我还没完全消化完,就不浪费笔墨了。
最后,想提一下万维刚老师在这本书的序言里讲的一个故事:
鸟之所以会飞,是因为它本来就会飞,而不是看了听了鸟类学家的话之后才会飞。
我想,古典老师的这本《跃迁》也一样,古典老师是一个鸟类学家,我读这本书,并不是为了也当一个鸟类学家,而是争取要当一只飞得更好的鸟,扶摇而上九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