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教师曾经考过心理咨询师证。
也有不少教师谦逊地表示自己仅仅只是听过课、考了证,可是其实并不能做咨询。
人贵有自知之明,我为这些谦逊的教师点赞。
同时,也有的教师,虽然不懂心理咨询,却敢于对心理咨询进行评判、干预、指挥,对此,我只能面对,然后来写一点科普。
我的学生团体辅导的一个成员,在做了4次活动后,第5次活动前,跑来向我道别:“老师,我们班老师不让我来心理辅导了,说心理辅导对我没用,我以后就不能来了,我来跟你说声拜拜。”然后转身跑了出去。
后来,我找到老师,老师说:“我不反对他去做心理辅导,我只要求他把作业给我交上来!我觉得他做心理辅导也没什么改变,也没什么用!”
而且,我从别的同学那里听说:“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不让他来做心理辅导了!说心理辅导对他没用!还说隔壁班的谁谁做了心理辅导都有用,对他就没用。老师说完1秒钟,同学们好多举手说‘老师,让我去心理咨询室吧’!”
在这个例子中,能看到这位教师显然不了解心理咨询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而且她对心理咨询师有错位的角色期望,并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但没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反而无意地做出了挫伤学生自尊心、积极性的行为,甚至对心理咨询的进程造成危机。
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部分,是专业性和针对性较强的一部分。心理咨询所涉及的问题范围是介于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障碍之间的心理困扰。
简单说,首先是心理困扰,这心理困扰可以造成成绩下降、不好这样的结果呈现,却不是单纯的成绩问题。
其次,这种心理困扰,是教师依靠教育、引导处理不了,又没有达到必须去医院看精神科的程度,就可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在例子中的这位老师,显然认为学生交不上作业、成绩不好便是足以送心理咨询的理由,对心理咨询的作用显然是用成绩衡量的。认为心理咨询的作用应该是让学生短时间内变得听话、学习成绩有提升。而学生没有出现老师期待的变化,老师就判定心理咨询对学生没用,并且直接就不准学生再去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师不是教师的助教,心理咨询不针对成绩进行工作。尽管心理咨询从长期的影响和效果看,随着学生的人格的完善、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通常会带来成绩等全方位的优化表现,心理咨询却并不把改变成绩作为咨询的主要目标。
心理咨询的起效,建立在足够信任的咨询关系上,因此,心理咨询的前一到四次,基本是在做收集资料、建立关系,而不是解决问题。
此例子中的老师,因为学生参加了4次活动没有达到她的期望就否定咨询、禁止学生咨询,是不了解心理咨询而产生的不合理的期望和认知。
心理咨询师不是老师的助教,不是为了老师去改变学生,而是谁咨询为了谁。
学生咨询就为了学生。
学生咨询,那有没有用就是学生说了算,而不应由老师说了算。
4次团体活动,能够让一个经历了创伤、敏感、多疑的孩子对咨询师信任并倾吐秘密,这便是最有用的进展!
相比老师和学生朝夕相处,心理咨询师和学生一周见一小时,4次一共4小时,建立起信任关系,这是咨询师和学生都付出了很多才能达到的,这样的感情链接,被老师一句“没有用”生生打断,无论如何都是对学生情感的再次创伤。
而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那样说,更是对学生自尊心的打击。这是很不恰当的行为。
另外,作为同事,老师也应当在有意见、困惑时与咨询师先沟通,再做决定。老师把咨询师完全当空气一样,自行决定禁止学生咨询,仿佛学生就是老师的私有财物一样,既逾越界限,也没有给到咨询师基本的尊重和合作。
作为心理咨询师,一方面对这次由老师造成的危机作出理智应对,又要将危机变成机会安抚学生情绪、帮助学生成长,同时也从这个例子中看到普遍性的问题,那就是一些教师需要对心理咨询多一些科学认知,以便增强自己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能力,同时需要加强在学校与咨询师形成通力合作、相互支持而不是彼此拆台的良性共赢关系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