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场讲座听下来,已经感受到了新高考的山风海雨。走班、选课,综合评价等随之而来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也必然会随之而变。面对这种变化,你可能牢骚满腹,也可能迎难而上,可能随波逐流,也可能逆风飞扬,但,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都得迎接这百年来最大的改革。
如何面对?
首先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正如海宁高级中学的吕捷轶主任所说,面对新高考,即使你有万般不情愿,但胳膊拧不过大腿,与其发牢骚,不如从容接受,在实行的过程中,尽可能把事情做完美。(我突然想起一句话:生活就像强奸,既然反抗无用,就慢慢享受吧!)
牢骚抱怨只会挫伤我们的勇气和信心。我们应该相信,任何政策都有利有弊,作为政策的基层执行者,我们需要减少牢骚抱怨,要从容以对,要平心静气地研究 新高考政策的初衷,意义,策略,以及带来的各种变化。把新政策的正面因素充分发挥好,尽可能消除其不利因素。
拥有一个积极从容的心态是迎难而上潜心研究不断进步的基础。
其次,要潜心钻研。每一次变革都是一次新的洗牌。这要求我们必须有归零的心态,尤其是工作多年的教师,不能以逸待劳,哪怕之前成绩卓著,但如果不继续钻研学习,依然会被淘汰出局。
最近流行的世界杯魔咒似乎很灵验。2014年的冠亚军回家了,2010年的冠军今天也撤了,2006年的冠军压根儿就没来...都说这是世界杯冠军魔咒,其实哪来那么多魔咒。当你对冠军不再那么饥渴,对战术不再有更高的追求,当团队内部总有不和谐声音的时候,被淘汰只是早晚的事情。原地踏步就等同于退步。冠军需要运气,但运气只是机会碰巧撞到了你的努力。
教学亦是如此,学生、教材、尤其新高考制度的变化要求我们教师绝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应该拒绝浮躁,真正静下心来,从国家教育理念的高度,从学生终生发展的长度,从人才选拔的复合度,从学科素养的深度等几个重要的维度出发,去深入理解新高考的重大意义。只有你深入透彻理解了,才能激发内心应对变革的激情。
作为基层教师,只有“仰望星空”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脚踏实地。要研究每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如果教育方向是大道,我们在了解大道的基础上,必须练好自己的“小术”。庖丁解牛,之所以能“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就是他对牛的间架结构了然于胸,运刀技法炉火纯青。教师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从解决一个一个的小问题开始。
任正非曾说:“对于个人来讲,我没有远大的理想,我思考的是这两、三年要干什么,如何干,才能活下去。我非常重视近期的管理进步,而不是远期的战略目标。活下去,永远是硬道理。”同理,我们教学也应如此,当我们了解了改革的意义之后,必须潜心下去,研究我们下一节课,下一个知识点能力点,任何先进的理念必须落地生根,才能开花结果。
新高考对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语言的积累,运用,信息筛选,归纳整合概括,理解鉴赏,表达等核心能力如何才能清晰明确因材施教地让学生得到有效提高,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不断优化我们的课堂。
最后,我们要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新高考下,“得语文者得天下”正在成为现实。语文学科的重要地位正在一步步加强,但如果我们一劳永逸,必将被无情地淘汰。选课制度的实行意味着你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选你课程学生人数的多少。
如果现在没有学习提高的意识,不未雨绸缪,等风雨真的来了,你只能狼狈不堪。
总而言之,这几天的学习确实受益匪浅,真正开拓了眼界,对新高考有了更直接的认识,坚定了自己潜心教研挑战自我的决心。为人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任重道远,在以后得日子里,自己一定会迎难而上,潜心钻研,追求卓越!
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