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有1534 字,阅读大约需要 3 分钟。
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我在开学初提议全班同学每人自愿捐出三本课外书,集中放到教室的图书角,供大家自由阅读。这个提议得到了所有家长的响应。
开学第一天,同学们陆续带着书到校,我安排了两位同学登记整理。两节课后,图书角已经整整齐齐地放满了书,成了教室最热闹的角落——有不少同学围过来挑选书。有几个同学忘记带书,我温和地提醒他们第二天记得带到学校。
第三天,我查看捐书登记表,发现还有五位同学没有捐。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呢?难道是家长不支持?还是孩子忘记了?为了培养学生们的集体意识和分享精神,我给五位家长分别发了短信委婉提醒。其中小刘的家长回复说:“孩子开学第一天就带到学校捐了。”这让我感到意外,于是找来小刘,轻声询问。她支支吾吾了好一会儿,才说:“开学那天排队登记的同学很多,我就没登记……下午把书带回家了。后来就把这事忘记了。”我安慰她:“没关系,你明天将书带来就好。”
第四天,其他四位同学都带来了书,只有小刘还是两手空空。我心里掠过一丝担忧——这孩子平时很听话,怎么会连续两天“忘带”?她看到我时脸一下子红了,显得十分尴尬。我没有批评她,只是轻声问:“愿意跟老师说说怎么回事吗?”她低着头,一言不发。我感觉到这孩子心里可能有顾虑,决定先和她妈妈沟通。
放学时,我特意留下小刘妈妈。说起捐书一事时,她十分肯定地告诉我:“老师,我亲眼看到孩子把书装进书包的。”我问小刘:“小刘,能跟妈妈说说你捐出的事吗?”小刘看看妈妈,又看看我,低头说:“我……我……没捐。”“那你的书拿到哪里去了?”“在……在……书包里。”小刘怯生生地回答道。“咦,在书包里,那你为什么不捐到班上呢?可是当我们打开书包看时,里面一本课外书都没有。看着小刘妈妈着急的神情,我忽然意识到,家长和我一样,都在为孩子的“反常”困惑,我们需要的不是互相确认“事实”,而是一起找到“原因”。我连忙请她先带孩子回家,好好了解一下孩子真实的想法,不要责备她。因为孩子一直很喜欢阅读,再说和同学分享图书本来就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她这样做一定有她的理由。
看着母女俩远去的背影,我不由想起前一天批改作业时的一幕:小刘的新发的作业本上有几个黑手印,我悄悄把她叫到身边,提醒她:“小刘,以后做作业时要注意保持作业本的整洁,手脏了要及时洗干净再做作业。”她却激动地说:“老师,那不是我弄脏的,本子发下来就有这个手指印!”我清楚地记得,新本子是我亲发下去的,而且以小刘的性格,如果本子真有污渍,她一定会提出更换。做错了,以后注意一点不就行了吗?她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反应呢?
前后两件事让我陷入了沉思。小刘的“言行不一”和“推卸责任”表面看是“诚实品质”的问题,实际上反映了她面对压力时的一种逃避心理。而家长第一时间选择无条件相信孩子的说法,没有核实情况,可能在无意中让孩子认为“说谎可以逃避责任”。 信任不等于放任。家长信任孩子是好事,但当孩子说‘书带了’却没出现在图书角时,不妨和孩子一起找找‘书在哪里’,而不是直接相信“带了”。这种“核对”不是怀疑,而是引导孩子面对问题。只有信任与引导结合,孩子才能建立真正的诚信意识。
孩子的行为背后是有原因的。遇到小刘这样的情况,重要的是不急于定性为“不诚实”,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了解她为什么害怕说真话——是怕失望?怕批评?还是有过不愉快的经历?家校合作需要更细致的沟通,遇到问题时,老师和家长不能只停留在“发生了什么”,更应共同思考“为什么发生”,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教育路上,每一个孩子的“问题行为”都是他们发出的信号,等待我们用耐心和智慧去解读。小刘的故事提醒我,比指出错误更重要的,是读懂孩子的心,给他们安全感和改正的勇气。而这,正是教育最温暖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