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by 尹建莉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by 尹建莉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自由的孩子最自觉》by 尹建莉
《从“小”读到“大”——亲子阅读指导手册》by 尹建莉
001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有的世界,他的成长,取决于和他接触的家长、教师给他营造的、直接包围他的教育小环境。这个小环境的生态状况,才是真正影响孩子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家长作为和孩子接触时间最早、最长的关键人物,是小环境的主要营造者。
002
孩子和孩子是一样的,又是不一样的。家长的任务是帮助孩子健全地发展自己。在每个人的生命成长中,没有比家长更重要的老师。
003
一个孩子培养的好不好,从来不单纯是动机和目标的问题,更是方式和方法的问题。教育方式决定了,父母之爱可能是一座花园,也可能是一间牢狱。
004
家长和家长的差别,经常不是身份、地位或文化程度的差别,而是教育理念决定的手段的差别。手段的不同,区分出你给孩子的到底是银碗、金马车还是一张良弓。
005
一个人没有办法选择自己有什么样的父母,但可以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父母。无论你置身于都市还是乡村,是平穷还是富有,是高官还是平民,你都可以把最好的教育送给孩子——让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和谐有用的人,这是每对父母都有能力送给孩子的最宝贵的财富,是生命中最美的馈赠。
060
时代发展到今天,什么是我们能送给孩子、可保障他们一生幸福健康的最可靠的宝物呢?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这几样东西最重要:第一件宝物是阅读,第二件宝物是自由,第三件宝物是良好表率。
007
几乎所有人在培养孩子的目标方面都是一致的,但在方法上却大相径庭。有太多的家长或老师表现出行为与目标的分裂,这些分裂表现为:一边赞美着创造力,一边刻意培养谨小慎微的人;一边欣赏着宽容,一边对孩子苛刻挑剔;一边呼吁着要尊重孩子,一边执行棍棒或羞辱教育。
008
一些学历较高或事业很成功的家长,作为社会人,十分优秀,作为家长,太强权了。在家庭生活中如果不有意思地约束自己的能量,就有可能对身边的人形成超强的控制力。
009
几乎所有良好的关系都没有太多的教条和琐碎的管制,都是亲切的相处中为对方留下自主的空间,允许对方按他自己的愿望去做事,允许他做得不够高而减少苛责。
010
经常批评孩子马虎,是一种贴标签行为,会给孩子一种负面强化,让他觉得自己就是个“粗心大意”的人。这种自我心理暗示十分强大,会影响到他的行为表达,让他真的变得越来越粗糙,这又会招致家长越来越多的批评。
011
只要没有诱因,孩子就没必要拿说谎来为难自己,孩子天生不会说谎,孩子说谎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模仿大人,一个是迫于压力。每个孩子最初的谎言都是从这里来的。
012
要培养出一个出色的孩子,父母必须有这样的意识和自信: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学校。
013
爱,就是为了在一起。对父母来说,在一切养儿育女的目的中,没有比和孩子在一起更重要的目的!一切出于功利的或教育的目标牺牲和孩子相处机会的行为都是得不偿失。
014
一个孩子失去父亲是失去了世界的完整,而要失去母亲,则是失去了整个世界。
015
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016
从孩子脱离母体开始,整个成长过程就是不断地脱离:脱离乳房独自吃饭,脱离怀抱独立行走,脱离监护单独外出,脱离供养自己赚钱,脱离支配发展自我,脱离家庭组建另一个家庭——父母从第一亲密者的角色中退出,让位给孩子的伴侣和他自己的孩子,由“当事人”变成“局外人”,最后是父母走完人生旅程,彻底退出孩子的生活。
017
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018
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早已发现,几乎所有严重的儿童心理障碍,都是亲子关系联结不良的后果。而导致亲子关系联结不良的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儿童早期和母亲接触机会的缺乏,二是家庭教养方式,尤其是父母教养态度的不得法。
019
那些早期由爷爷奶奶或他人抚养的孩子,和父母之间永远隔着一层东西。要么互相不理解,冲突不断;要么特别客气,宛如外人。没有相守的长度,就缺乏感情的厚度。
020
喜欢越界的父母总是表现出对孩子的极度关心——事无巨细地关心,其实他眼里没有孩子,他只是变相地表达了对孩子的不信任和不尊重。
021
太多的期望加太多的否定,孩子背负了沉重的包袱,他的世界塞满了负能量,格局无法宽广,内在的力量无法强大,只能变得胆小、自卑、没有价值感——他无法很好地融入环境,对外在的评价极为敏感,经常疑神疑鬼,甚至会出现迫害妄想。
022
潜台词,虽然无声无息,甚至难以被人意识到,却是真正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的部分。说对了,就是教育;说错了,就是反教育。
023
你在让孩子哭泣、忧郁、屈服,还是在让他欢笑、平和、悦纳——通过孩子的表情和反应,足以判断出来教育水平的高下。
024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太多的家长和教师,他们只关注自己告诉了孩子什么,不去考虑孩子听到了什么,他们的话听起来从来都没错,甚至很动听,可到了孩子那里却从来都是无效的。
025
几乎所有亲子沟通问题最后其实都是一个“视角问题,即“同理心”问题——它既简单,又复杂;它是一个母亲的一念之差,也是一些父母永远不能觉悟的高度。所以学会爱孩子就是努力从孩子的视角来看问题体会孩子的内心感受,学会如何跟孩子说话。
026
在亲子关系中,很多家长面对年幼的孩子却丧失了基本的同理心,无意识地把自己置于绝对权威的角色上,让“规矩”变成“统治”,让“建议”变成“命令”,让“教育”变成“刁难”。
027
如何面对孩子,是检验成人内心是否柔软、是否真有爱心的试金石。无论你在外面多么为人称道,那不是真实的你,只有在弱小的孩子面前,才最显露你的真实面貌。
028
家长脾气大造成的后果是什么,我们大约可以这样描述:轻度后果,孩子逆反、消沉、多疑;中度后果,孩子成年后脾气暴躁,爱抱怨或抬杠,为人苟刻;重度后果,严重抑郁症,性变态,神经病人格。
029
和谐美好的家庭从来不需要“法官”。可以说,任何关系中,只要有强权就有伤害,家庭生活中尤其如此。
030
家庭中的所有成员,年龄有大小,赚钱有多少,职位有高低,但地位却是完全平等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最基本的表达就是“尊重”,尊重孩子的意愿,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选择,发展他的个人意志。我说过,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线之上,父母应该让孩子做一切他喜欢做的事,唯有如此,孩子才能成为拥有独立思想的人,并有能力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之路。
031
在心理上要给孩子最坚定的支持,信任和欣赏是最大的支持,也是最真挚的爱。不管遇到什么事,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去决定,相信他有能力进行选择和决策。哪怕有些事情孩子做得很不精彩,哪怕孩子真的错了,你也要允许他去犯错,平和地接纳他的不精彩。
032
孩子在外面受了欺负,家长不能袖手旁观,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你是他最可信赖的人,能从你这里得到保护和安慰,他才敢跟你说。如果孩子和家长说了,反而又遭到父母一通打骂或批评,那孩子只能隐瞒下去,这样的内伤会非常深。
033
父母的“权威”不是靠立规矩、强迫孩子服从来确立的,那样树权威,本质是成人恃强凌弱、以大欺小,可能会获得孩子表面上的“顺从”,却会让孩子在内心更鄙视你,甚至埋下仇恨和怨毒的种子。
034
媒体上不时爆出子女杀死父母的事,并不是那些子女天生凶恶,也不是那些父母不爱孩子,万恶得该死。分析过这些案例的背景,几乎无一例外地可以看到问题都出在父母太强势,对孩子从小到大管制得太严厉,家长以为是对孩子负责,而孩子感受到的是不爱,日积月累,最得变成仇恨。这些家长,真是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真是可悲!
035
孩子天然地会向他感觉安全和温暖的人靠拢,本能地亲近让他感觉舒适和快乐的人,下意识地远离让他不舒服的人——孩子的选择一定不会错。
036
所有关系的轴心——你自己——如果不改变。围绕你的一切人和事都不会改变。
037
母子关系是一个孩子来到世界上建立的第一种关系,也是一个母亲最能从中获得至真至纯、无私母爱的深刻关系。但一定要明白,亲子关系的主动权掌握在妈妈的手里,不在孩子那里。
038
生养一个孩子的最大意义,是让父母在这种极为亲密的关系中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孩子是来让我们成长,让我们体会至深的爱和美的,除此以外没有其他。
039
好感情本身就是好教育的一部分,夫妻和睦是家庭最美的底色,失去这个底色,即便父母教育理念再一致,孩子的内心都是灰暗的。
040
在家庭生活中过度强势的人,他(她)让配偶承受多少压力,就会让孩子承受多少重负;给配偶多大的控制,就会给孩子设置多少阻碍。
041
无论什么原因,如果婚姻已经成为枷锁和桎梏,离婚是很好的选择。有些夫妻,婚姻早已名存实亡,经常冲突不断,还打着“为了孩子”的名号往下拖延。这样的理由虽然听起来不错,但它对孩子有很深的伤害,会让孩子有负罪感,觉得父母无法摆脱不幸,全是因为自己拖累的。
042
勇敢地决断,顶住压力,结束不合适的婚烟,这既是自爱,也是爱他,尤其是爱孩子的表现。在家庭中,父母如果不快乐,孩子是没法快乐的;父母如果活在不幸中,孩子也没法幸福。
043
夫妻离婚时,把孩子当筹码来惩罚、制约对方,这是非常自私的行为。
044
经常被苛责的孩子,学会了苛刻;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学会了仇恨;经常被批评的孩子,很容易变得自卑;经常被限制的孩子,会越来越刻板固执……
045
媒体上不时出现的那些杀母弑父案,追寻背后的根源,无一不是父母简单粗暴,孩子一忍再忍,直到忍无可忍,最后两败俱伤。
046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挨打受骂,虽然他本人就是家庭暴力教育的受害者,可他长大后多半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已的孩子,同样顾及不到孩子的感受。不是他不爱自己的孩子,是不会爱,缺少爱的能力。
047
在和儿童相处中,放不下“惩罚“念头的人,真正的原因是其潜意识放不下莫名的恨意。这就是为什么从小经历了打骂教育的人,往往正是棍棒教育的支持者,那些残忍虐待孩子的父母,他们几乎全部有一个严重受虐的童年。经常严厉对待孩子的老师或家长,他们自以为在“教育”孩子,其实只是在发泄自己从童年积淀的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