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层”:深化群众联系 强化基层实践
“四下基层”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名词,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不仅关乎基层群众的生活福祉,更体现着党和政府深化群众联系,强化基层实践的决心。广大干部一要把“四下基层”作为重要抓手,通过“下基层、解难题、促发展、惠民生”的具体实践,力图解决基层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要通过践行“四下基层”,塑造为民务实、踏实干事、不谋私利、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弘扬新风正气,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全社会团结奋进,进一步增强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大力弘扬、推广“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切实推动基层高质量发展。
带着角色“下”,悟思想、强党性。“四下基层”呈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福建孕育和实践的光辉历程,蕴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彰显了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体现了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责任担当,对于转变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破解工作难题、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党的建设、做好各方面工作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彰显巨大时代价值和强大生命力。“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与人民群众最近的地方。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员干部直接接触群众、了解基层情况、推动工作开展的重要途径。我们作为国家干部,要有深入基层的决心,深刻领会“四下基层”基本内涵、时代价值和实践要求。
带真情实意“下”,破难题、提质效。要真心实意地为百姓办实事、谋发展,老百姓才会对我们充满感激、充满信任,杜绝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为完成任务而下基层。下基层不仅是身体力行的走入基层,更是心灵的沉淀和融入,到达的是民心,夯实的是根基。广大干部要在“四下基层”中积极开拓进取、勇于担当作为,坚持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党员干部,坚持“三进”群众家门原则,在田间地头、在农家小院、在农民餐桌上和群众贴心交心,打成一片,打开群众的心扉,了解群众的所想、所需、所盼,找准做好群众工作的方向,明确工作的重心和着力点,努力把矛盾纠纷吸附在源头、消灭在萌芽。
带着“背包”“下”,丰经验、累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年轻干部多“墩墩苗”没什么坏处,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基层是历练年轻干部的“大熔炉”;是考验干部、锻炼干部、培养干部的重要场所;是社会的缩影,社会的形形色色无所不包,无所不含,特别是在中国农村快速发展的现阶段,农村甚至有比城市更为复杂的社情民意和利益博弈,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四下基层”不仅益与群众,也益于干部,广大干部要坚持在农村基层工作积累经验和方法,丰富农村基层工作经验,从基层“摸爬滚打”过、与老百姓同甘共苦过、为老百姓公认的“父母官”,党性更纯洁,能力更突出,群众更信得过,更适合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