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我们的社会开始流行起这三种价值观:
1.富人对社会贡献更大,是富人对奢侈生活的追求给了穷人更多的劳作机会,创造了更多国民财富。
2.财富和德行相关,一个人能赚钱说明他有才华,智识过人。
3.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蠢,他们自甘堕落。
就在十年前,我们的文艺作品中还有大量批判富人、赞美劳动者的情节,富二代也常常被塑造成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形象。
怎么一眨眼间社会舆论开始一水儿的“跪舔”起富人了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不能只关注人们的心理转变,更要着眼于社会制度和观念的变化:
1.经济学家首先为富人“平反”
曾经我们认为是穷人起早贪黑的劳作创造了社会上的大多数财富,而富人只会挥霍,追求华丽无实的奢侈品。
所以那时候我们赞美穷人,批判富人。
然而到了十八世纪,一个伦敦的内科医生伯纳德·曼德维尔在一份名为《蜜蜂的寓言》的小册子中,首先为富人说话:
他认为富人才是社会中有用的阶层,是富人们的挥霍才给比他们地位低下的人们创造了就业机会,使得那些最弱势的人们得以生存。
这个观点得到了很多伟大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家的支持,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进一步发挥了曼德维尔的观点:
他认为正是因为人们对财富的追求,这个社会才有了更多的劳作机会,“富人和穷人们共同分享了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好处。”
至此,富人的形象摇身一变成了经济学家笔下的“英雄人物”:
是他们一直在照顾地位比他们低下的各个社会阶层,也是他们为穷人提供住房和口粮。
2.世袭制的废除
曾经,我们的血统决定了我们在社会上的职位。
一个人处在什么位置上,不是看他能干什么,而是看他是谁,或者说他爸爸是谁。
于是在我们的历史上不难见到昏庸无道的君主、胆小畏战的将军、纨绔荒唐的贵族;
我们也经常听到关于聪明的仆人、贤能的平民的故事。
然而在世袭制废除之后,一个人的成就直接和个人能力挂上了钩。
我们赋予了财富新的道德含义——
过去,社会上的财富是依据血亲关联世代相袭,金钱的涵义自然只是昭示某人有幸而生于富贵之家,因而,人们自然也不会将金钱视为一个人智识和才能的指标。
但在精英社会里,一个人如果没有相当的才干,他不可能有一份高声望、高薪酬的职位。
故而财富成为一个人良好秉性的象征:富人不仅富有,而且就是比别人优秀。
3.精英崇拜制度的兴起
在精英崇拜的社会的温床上渐次萌生的这些越来越苛刻的观念影响下,人们开始认为社会等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成员的自身素质,那些杰出的人一定会迈向顶层,而那些懒汉们也注定要终身在贫困线上挣扎。
换句话说,因为精英崇拜思想的影响,人们开始认为,一个人富有是因为他本来就优秀,一个人穷就是因为他又懒又蠢。
综上所述,富二代比普通人更勤奋的观点能流行起来,本质上是在一个相对平等的社会里,人们受精英崇拜思想的影响,给财富附加了太多的道德含义。
在持有这种观点的人眼里,富二代能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就是勤奋,穷二代再勤奋也只是无谓的挣扎。
然而“很多人支持”并不能说明这种观点就是对的,事实上一个人的勤奋程度和家世以及财富的多少并没有必然联系。
我本来不想说得太直白,但一味地认为富二代就是比普通人家的孩子聪明勤奋、素质高……说白了就是拜金。
对大多数人来说,致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富有起来说明这个人是有本事的。
但最近明星、富豪接二连三的爆出丑闻应该足够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对身份显耀者的所有尊敬和赞美,都应该建立在他的财富和地位是通过正当、正义手段得来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