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治”的具体表现就是“葛优躺”,但对于实行“卧治”的公务员还是要很有些资本的。
第一,要有可管之人。
要想“卧治”,不能处在一线服务岗位,必须要有可管之人。若是处在一线岗位,那各项事情都得亲力亲为,怎么可能“卧治”?
苏轼的弟弟苏辙被贬到一个地方做酒盐鱼官,他一个人在衙府门口沽酒卖盐称鱼,一天下来,累得回家直接躺倒,根本不存在“卧治”的可能性。因此,想要“卧治”必须要住在管理岗,哪怕只管理两三个人而已。
第二,要明己之责。
《汉书》里讲了汉宣帝时候的宰相丙吉,在大街上走的时候遇到了百姓互相斗殴,他却径直走过去,并未过问。他遇到了一个人追赶牛,而那牛却喘着气在跑,丙吉就停下来,问问那人追着牛跑多久了,为何牛会气喘吁吁。
他这样做,表面上看来是毫不称职,不关注百姓生死,反倒是更加关心动物的生活状况,简直令人匪夷所思。其实这恰恰是丙吉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街上有人打架斗殴,只需要去责问相关负责人员,不需要直接过问;看到街上有牛喘气,这可能是节令失和所致,而宰相的职责关键在于调和阴阳,因此丙吉特别关心。
丙吉作为宰相,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不越俎代庖,每个人都各得其所。
第三,要能容人之过。
宋代有个吕蒙正就是代表之一。他刚升任副宰相那会儿,和同僚们正在商议事情,有一个官员打窗户旁边经过,脱口而出“是小子亦参政邪?”,大意就是吕蒙正这个穷小子也居然有资格在朝廷中参政议政?一般人听到之后估计随即走到门口,把那个人纠出来暴打一顿,若是对手体格过魁梧,至少也是大骂一场方才解气。可是吕蒙正就真的是宰相肚里能撑一条船,他当时继续和同僚们商议,直到一位同僚憋不住了,说道:“我明天去查查经过窗口的都有谁,看哪个人如此出言不逊!”哪知吕蒙正却说:“不,你不要打听出来,一旦知道这个人的名字,我就永远不能再忘记了。”
瞧,这个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好宰相胸怀就是这么宽广。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我肯定是直接挥舞拳头了。
第四,要有识人之才。
话说这个识人之才也不容易啊。大家都长得一个样儿,俩眼睛俩鼻孔,怎么就能看出来一个人与众不同呢?可有些人就是有这个能力。
三国时期有一个崔琰,就有识人之才。
崔琰和司马朗很要好,是好朋友,司马懿是司马朗的弟弟,那个时候还是小鲜肉一枚,小男孩一个,可是崔琰却对司马朗说:“你的弟弟,聪明诚实,刚毅果断,英气逼人,绝非是你能比得上的。”后来司马懿果真是很牛,比诸葛亮大两岁,但诸葛亮享年53岁,而司马懿享年72岁。虽然诸葛亮那一次使用了空城计,吓住了司马懿。但司马懿活过了曹操,活过了曹操的儿子,还活过了曹操的孙子,最终被追封为晋国开国皇爷爷。崔琰早就能看出司马懿的不同凡响,真不容易。
第五,要能急人之困。
晋代有个王蕴,他在做吴兴太守时,遇上了灾荒之年,他没有再等待层层上报,再等待皇帝批准赈灾,就直接开仓放粮。“今百姓嗷然,路有饥馑,若表上须报,何以就将死之命乎!”其他人认为不妥当,他拍拍胸脯,自己一人承担,并认为即使是因为违规操作丢了乌纱帽,也没啥遗憾。
一个处于管理岗位的公务员能容人之过,有识人之才,能急人之困,可以考虑“卧治”了。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你的上司也具备一些素养,如果他压根不知道“卧治”这种方法,只以为下属每天加班到深夜才是尽职尽责,那就不要妄想“葛优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