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翻过刊的时候非常惊喜地发现了一篇15年对李盾老师的采访。打开目录看到李盾老师的采访的时候我意外得差点就在比我高几头的木头书架前面发出呐喊。
是福州本土城市文化杂志《HOMELAND家园》2015年7月 艺文栏目「十分钟访谈」 《李盾:以音乐剧的形式,呈现当代人的生活方式》
“我们东方的审美跟百老汇的审美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亚洲人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但是在当下,我们是繁荣了,却在经历着一个最悲惨的时代,很多东西都被毁灭了,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点滴的温暖、信仰的缺失,这一切都来源对人性没有尊重所以我希望通过《啊!鼓岭》回归到对人性的尊重这个最普通的命题上来。同时也希望中国的文艺复兴就应该从音乐剧开始,我觉得中国正在经历从神到人的时代,和当年的文艺复兴一样从神的杜撰里面回到人本身,我希望我的作品是给最普通的百姓看的,它应该是个娱乐产品,而不是纯粹的艺术品,音乐剧本身也是大众娱乐在市场上最活跃的一种艺术形式,是能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的。”
“我常常说音乐剧就是人生,现场直播,每天都是现场,要求演员要唱要跳要表演,还要有塑造人物的能力,再加上科技的舞美灯光等艺术手段,这个形式已经是集大成了,它把世界的歌剧、话剧等种类捏在一起了,变成一种来表达。做一部音乐剧能做十部电影,因为它要一气呵成。所以制作人是非常难的职业,不仅要懂艺术,还要懂人,如果你不真诚的话,可能一生都碰不到音乐剧,我一生就干这一件事情走到今天。中国今天的音乐剧市场并不是没有受众,而是缺少好的制作人跟作品,我觉得一定要用好的故事去引导观众,这才是非常重要的。”
“制作水平已经没有距离,我们只是有怎样培养观众这个问题。”
“音乐剧不是这样,音乐剧是随着年代的改变一直在变,只要在制作人的控制下就可以调整,它是产生标准以之后的传承。中国戏曲是农耕时代的艺术表现形式,而音乐剧命是工业化时代的表现形式,在审美和推广方面都不一样,都市都就要有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各个国家的人来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的娱乐方式,那就是音乐剧。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音乐剧的出现都是必然的,因为它是全世界流通的。”
另外作为一个福州人,鼓岭又是我非常熟悉而且很感兴趣的区域,不敢说了如指掌,但通过书刊、纪录片对那块区域的历史多少有了解,尤其初中那几年几乎每周末都在山上跑。《啊,鼓岭》这部剧,当年上演的时候真的差一点点就去了,最后因为一些原因没有去成,也成了我至今不能释怀的遗憾。这篇访谈里我也格外喜欢李盾老师谈到创作过程的那一部分。而李盾老师对鼓岭的这句解读,我也格外喜欢。“每个人一生中都有一个鼓岭。”于是我想起那片山上流动的云雾,杉树滴下的水珠,还有山风、石厝、星星和那些我所知晓或不知晓的温柔的老故事。
“如李盾所言,其实每个人一生中都有一个鼓岭,是想回去却回不去的地方。为了表现好这个故事,李盾几次探访鼓岭,与主创反复讨论并修改了多次,他一直在以音乐剧的形式呈现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因此也希望这部新的音乐剧能成为福州的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