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的,我最近在四处出差。
本来计划是在厦门待半个月,然后回广州继续工作,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没等我反应过来,我就来到了上海。
不过上海挺好的,我对它一点都不陌生。
因为我在这里有朋友。
这些朋友估计你们也认识,他们以前也是杂乱的作者。只是几年前,大家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而分道扬镳了。
我还记得他们当初离开时说的话,先是志远,他是医学生,他告诉我,写作真的很痛苦,需要不断的“挤”自己。
而且有时候“挤完”了还不行,要秉持着“不浪费”的心态,继续把残余感受榨出来。
结果文章没写几篇,自己心态就先崩了。
有时候人就是这么愚钝,当你在一件事里很努力很努力的时候,你会看不见其他的事情,甚至是,其他的出路。
然后非得在最低谷时,同时也是自信心几乎崩塌的时候,才愿意抬头看看其他的可能性。
所以志远,就在几近崩溃的情况下跟我们告别,接着一头扎进原来的专业里。
到了现在,他在上海一家大型医院工作,在那里专门为生病的小孩子做康复理疗。
每次聊起这段往事,我都庆幸他离开了杂乱,要不然,这世界上或许就少一位专门帮助小朋友的医生。当然,这种“庆幸”只是玩笑话,因为虽然后来有了好结果,但当年离开杂乱是一件让他觉得很挫败的事情。
“但是不痛,你又怎么知道自己原来也很喜欢当医生呢?”
他想了一想,回答了我:“也是。”
二。
我们常常都会陷入一个生活的怪区里,明明觉得现在的日子不是自己想过的,但又做不出实质性的改变,然后就掉进“我怎么这么废物,明明觉得不舒服了却不做出改变”的死循环中。
周而复始,像西西弗斯,一直把石头往山顶上推,然后滚落,再推。
只是惩罚自己的并不是神明,而正是最了解自己的自己。
别小看人这种生物的自我惩罚机制,它能在其他人都不能理解的情况下轻而易举地将自己摧毁。
先是一点一点地摧毁你的自制力,让你多吃,多喝饮料,再然后是摧毁你改变的欲望,让你远离运动,呆在家里,最后就是摧毁你的意志力,让你接受“你都这怂样了,还改变什么”。
而这一切,在我看来,恰恰是因为“不够痛”。
你三年内胖了十斤,身边人都不会说“你胖得我接受不了”,你的收入三年里每年只加5%,你会觉得这家公司挺不错的,起码愿意给你涨工资。
但如果把时间浓缩,你一天就胖了十斤,别说身边人的反应了,你的身体第一个接受不了,它会要你吐,要你拉,甚至用尽一切本能阻止你继续进食;你入职的第一天老板就告诉你,你三年后工资最多涨到6000,你身边的朋友知道了可能都会让你离开...
但是没有“如果”。
比起小时候被打一巴掌后脸上赤辣的痛,长大后遇见的坏影响往往都是一点一点出现的,它不仅不痛,甚至会让你自我消化自我接受。
所以我常常会建议别人把“我觉得我受伤了”这种感受表达出来。
因为从我过去的人生经验来说,我们似乎度过十八岁后就不会再告诉别人“我受伤了”,然后因为不对别人说,慢慢地,我们也不会对自己说。
所以别怪身体为什么不对“坏影响”剧烈反应,是你先压抑它的。
三。
所以的所以呢。
停止逃避伤害,虽然我们已经强到可以让自己伤心难过的事情用某种逻辑自洽掉,但我们需要去面对它,甚至是感受它。
冥想训练里有一句这样的话:“请你带着不批判的心情,去看待自己的一切想法,即使它是负面的。”
我觉得这句话很妙,因为我从未意识到,原来我一直在批判自己的想法。
“想吃碳水”是坏想法,“去运动”是好想法,没错,直觉上似乎确实可以这样分类。
但实际上,之所以我会觉得“想吃碳水”是坏想法,是因为“吃碳水"这个行动是不好的,坏的。
可“想法”本身是不带行动的,“想法”不应该为行动带来的结果负责,“想法”它只是我们此刻的念想而已。
所以要做到“感受疼痛”,首先要做到“面对疼痛”。
而“面对疼痛”后,我们才能问问自己的身体:“其实,我是不是不喜欢现在在做的事情?”
别想象身体会怎么回答你,因为它的答案大概率会出乎你的意料。
而到那一刻,你便能明白,我所说的“别的出路”是什么意思。
未必是离职远走高飞;也未必是果断分手;更不可能是从此每天跑步减肥。
别把一个想法的改变看得太重要,但它一定会让你更接近你自己想要的生活。
注意,这句话的“你自己”,不是你以为的“你”,而是那个“一直被你忽略的,在心里某个角落一直静静等待,等待被你看见的‘你’”。
我们常常会把这个“你”想象成小孩模样,其实也未尝不可。
最后最后,想起我一位很好的朋友,他今年四十一,我在他今年生日的时候问他“人过四十什么感受”。
他说:“人过四十,就是前面四十年都不重要了,从四十岁开始,再为自己活一遍。”
不知道为什么,他这个“我要再活一遍”常常会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大概是因为,我不想自己四十岁的时候,才为自己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