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E设计师对产品设计的驱动会有很多方式,竞品分析就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前段时间自己开始着手做我司一款B端产品的竞品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在摸索分析的角度,所以本次主体是分享一下自己的思路。
正式投入之前,搜了许多竞品分析的样品,发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大多数竞品报告存在缺少主要逻辑线、信息散点状,大而不全,宽而不精等问题,导致报告成果其实对业务帮助不大。个人的看法是做竞品分析,必须选好一个角度深入下去,所以前期把足够的时间花在思考分析维度这个工作上。利用用户体验五要素法进行自上而下的分析是我找到的第一种方案。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拆解,打算主要从产品的核心功能、非核心功能、特色功能入手,接着一一进行对比。图一即为最初的项目计划。但是进行下去后发现自己仍然犯了刚说的这个错误:“角度大而不全,宽而不精”,同时如果上层需求方对现阶段的产品功能规划不清晰的情况下,这种思路还是会阻碍竞品分析的深入。因此及时止损,调整思路,找到了第二种方案:从研究用户入手。确实,站在UE设计师的角度,应该把用户的使用感受放在首位。并且所研究的产品是一款平台型B端产品,相对于普通的后台,用户路径更复杂,意味着这个角度是有足够分析意义的,所以确定了这个方案。
一. 理清分析思路
查看两款竞品的过程中,发现竞品都有较为完善的帮助中心。帮助中心里写明了某某角色要干哪些事情,即设计了一条针对不同角色用户的期望路径。反观自己的产品是缺少这个意识的,这就是一个切入点。思考假设自己的产品要写帮助中心,要加这块内容,该如何去设计,即我们针对不用角色用户的期望路径是怎样的?
接下来根据竞品的帮助中心内容理出他们的用户路径,也就是竞品明确指导用户的操作步骤。同时找产品经理一起来确认自己产品的路径。把这几款产品放在一起进行整合对比,发现功能操作果然是大同小异。用户要做的事情大体就这么几样,操作顺序也大体相同,如图二(暂不对外已打码)。因此既然对于用户来说,在三款产品上要做的事情都差不多,那么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哪款产品用着更便捷、哪款产品不会让用户花太多的时间思考而用的更流畅、哪款产品不会让用户走太多冤枉路等等,这些点是值得我们去分析思考的。明确了用户路径之后能干嘛呢?试想一下,我们把用户在线上的路径比作线下去逛街。当用户走到一个大商场中,为了找到一家奶茶店买到奶茶,要走哪条路?怎么走?这些其实已经暗藏在商场的空间设计里面了。因此可以把平台型的B端产品看作大商场,通过看单个角色要做哪些事情,他是如何在不同功能之间流转的、流程是否清晰、冤枉路会不会走的很多等这些角度来走查自己的产品。
二. 聚焦导航系统
通过用户路径可以抓到导航系统。从表现层上看是导航的展示形式,比如用横向导航还是纵向导航或是宫格式导航,从结构层看其实是产品功能信息架构的问题。站在UE设计的角度,我认为如果一个产品的的顶层架构不合理,在不合理的框架下花时间做页面控件、子页面流程等细节问题的分析,最后是价值不大的,这是我接下去聚焦导航系统分析的原因。
三. 系统走查
敲定了这个分析角度后,接下去大头放在梳理操作步骤以及对比的功夫上。每个角色要做的事情,虽然在整个系统层面是有逻辑关联的,但是对于单个用户来说,他的感受却是独立的。所以根据每个角色分别要做哪些事一一去走查几款产品涉及到流程的每个页面,这个方式可行。如图三为详细走查在梳理的整个过程中大致分为5个步骤:
- 拎出页面
- 寻找功能出入口
- 连接整条路径
- 锁定分析维度
- 对比分析
其中竞品分析的维度确定是非常关键的,在走查过程中需要系统的、掐重点的拎出其中一些值得思考的点进行对比分析。列出每个产品各自的优劣势,最关键的一点是,一定要出结论(没有结论的竞品分析报告可以说没有灵魂)。在我的实践过程中,拎出的点有以下这些:
- 账号登录进来的入口页分析
- 功能引导页分析
- 系统层级分析
- 功能整合情况分析
- 导航表现形式分析
- 快捷跳转入口分析
- 页面打开类型分析
四. 自我总结
做竞品分析在选分析角度时会有一个反复调整思路的过程。对于不同类型的产品或是同一产品所处不同阶段来说,锁定的分析角度都会不同,所以考验自己的是需要站在全局层面擦亮眼睛找到有价值的分析点。对于设计师来说,能在产品的不同阶段抓住一些可以反推产品设计的机会点是非常好的事情。
另一点体会较深的是,设计师自身需要有一个较好地自我项目管理意识(这点非常感谢我的老大曦大哥给我的灌输)。做自驱动的事情,过程是孤独的,没人推着自己向前走,只有靠自己自驱动,如果坚持不下去,最后要不就是项目延期,要不就是不了了之选择放弃。以目标为中心,拆解为达目标要做的具体每一件任务,然后整理任务的顺序,制定优先级,确定耗时。明确的计划单输出后,接下去要做的就是严格的按照自己设定的计划,在规定时间下按顺序一个个去完成每一个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