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一个新认识的朋友去了广州图书馆,我来广州9年了,这是第一次去。图书馆很大,不知道是七层楼还是更多层楼,如果不是朋友带路,我估计要迷失在茫茫书海中,周末人很多,类似自习室的地方,桌子都被占满了,其它楼层,沙发座位比较多,看书还是蛮方便的。
楼设计是环形的,可以看到对面的亲子绘本馆好多家长带着小朋友在看书,借书可以借10本还是15本,有点记不清了,借期一个月,一张二代身份证就可以搞定借阅,这点也蛮人性的。
多年没去图书馆,进去就让我回想起大学的图书馆时光,那时的课余和周末我基本都待在图书馆里,看的文学书居多,随着书里的喜怒哀乐,又超脱现实生活地渡过了一个周末,那时看的书都是借的,因为穷学生一个,生活费都得自己挣,也没想过买书。
毕业后,偶尔买书,大部分在电脑上看,近几年,电子书和纸张书囤积的越来越多,一本崭新的书在书架慢慢变黄,时间又过去了几年,我却还没把它看完。有些书买来的书很快就看完了,有些书如果没有第一时间有兴趣看,基本再翻阅它的可能性会越来越低,直至把它扫出我的阅读清单。比如:《曾国藩家书》、《沉思录》,这些都是别人推荐说特别有用,特别受启发,可买来,翻了几篇就很难读下去,又想着以后会有用,不肯丢弃,把它们放在书架上,于是这类书越积越多,每当看到它们,心就沉重一分,它们像一双双眼睛盯着我,提醒着我什么时候看它们。
一本小说或文学书几十万字,我可能大半天就看完了(并不是翻翻,是从头看到尾),有些认知类,思维类的书我可能一个月还没看几章,就是书上的字都认识,我反复看还是没明白意思,《原则》和《穷查理宝典》我看了大半年了,还没看完,原则后面关于条款那些我就看不动了,这说明我在这方面知识的欠缺,一般来说是缺哪补哪,可大部分人是越缺哪个,越不愿意在那方面行动,不愿补。
比如大肚腩的胖子比一身腱子肉的人更需要运动,缺乏运动嘛,偏偏胖子是不会去运动的,这互为因果,因为胖,不愿意动,导致更胖,这导致运动更费力,更加不愿意动,这就变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什么时候能打破这个死结?必须有强烈改变的愿望,这种愿望会驱动自己找到一切可以改变自己的方法,不断地给自己洗脑,做运动的好处,身体轻盈的美好,不做运动的坏处,一身肥肉的油腻感,不断强化这种画面,不断提醒大脑,坚持一段时间,大脑就真的接受新观念了,这时候的坚持就不是那么困难了,不过这时候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并没有固化成习惯,是很容易打回原形的。
如果两件事,一件轻松一件稍难,大脑会选择轻松的事情做,比如我现在写这篇文章就比我要写的论文轻松多了。
我今天去图书馆就是去查要写人二级论文的资料,12号要交,我的论文还没动笔,资料查了一大堆,不知道如何组织语言,3000字的论文把我愁了一个星期。
这车上一个小时,我废话一大片,手机敲文章显示字数已超1100字了,好吧,这个周末无论如何要把论文赶出来,小宇宙爆发吧,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