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无形(读经悟道14)

【道德经】第14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解读】

在你眼前,你却看不见;

明明有声音,却听不见;

伸手就能够到,却摸不着;

不要追问为什么,这三件事是同一个原因。

不亮不暗,渺茫惚恍,没有形状;

面对着它,看不见头;

跟在它后面,看不见尾。

如果能够领悟它,就可以知道万物从哪里来,

就可以驾驭世间的一切,这就是道。

【悟道】

这一章,再一次说道很玄妙很神秘。因为在老子的思想中,这个世界除了有我们看得见、听得见、摸得到的物质的一面,还有主宰他们的规律,这些规律是我们的直接感知所无法触碰到的。

我们看得见日升月落、星辰运行,但是看不见背后主宰它们的规律。

我们听到了声音,却不知道,是什么让音乐悦耳、是什么让噪音烦心。

我们摸得到东西的形状,却无法摸到它内在的结构。

说它无形,它却主宰了一切;

说它有形,它就在面前,却无法捉摸。

《庄子·应帝王》讲过一个混沌开窍的故事。有个神仙,名字叫混沌。他没有眼睛、鼻子、耳朵、嘴巴,就是没有七窍。 另外两个神仙倏和忽来做客,就帮它开窍。每天开一窍,到第七天,都开好了,混沌就死了。

庄子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混沌本来的样子, 浑然一体,没有七窍。等开好了七窍,它不但没有更清楚地感知世界,反而把命给丢了。这个混沌,就是道的比喻。

眼见未必为实,耳听未必为真;

就算看到的听到的,是真实,也未必全面完整。

对道的探索,

既要实践、去看、去听、去体验,

又不能被自己的见闻所束缚,

不被自己的感官所蒙蔽,

不被自己的情绪所支配。

这样,才有可能站在不同的角度,

站在更高的位置去俯瞰,

用超越性的思维,

去领悟内在的规律,

才能明白道的真谛。

《菜根谭》中说到:

山河大地已属微尘,而况尘中之尘;

血肉之躯且归泡影,而况影外之影。

非上上智,无了了心。

道是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的,说出来的道已是挂一漏万。

横看成岭侧成峰,高低远近各不同,看在自己的角色都对,但实际上都不是全貌。

人们对某些热点事件总是企盼看到真真相,你听到的真相已经是叙述者把他看到的事件用语言组织出来的(所见的部分点用自己的逻辑连成面而已,很多经不起推敲,但能成为热点,甚至成为某些新媒体的榜首),并非是真真相;你自己看到的讲出来也是此理,你的学识、利益、立场,已经悄悄地融入到你的言语当中;所以眼见不一定为实,耳听也不一定为实,权威并不一定是权威,当然某些代表公正的人或机构在很多时候并不一定真的代表公正,可以列为经典冤假错案在此不列举。

大象无形,知而不言,看破不说破,顺势而为,成人达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