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去学校大概十分钟的路程,但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很远,要走很久,而长大后却觉得很近,一溜烟的功夫就到了。距离没变,却会产生这种时间上的感觉差,倒是奇怪。或许是现在步子变大了,亦或许是时间变快了。
在五年级之前没有早晚自习的时候,早上通常是和邻居家小孩一起去学校的,一个比我高一年级,一个低一年级,刚好。吃完早饭后,总会相约一起去学校,如果谁吃饭晚了,就会在他家等一会儿,但一般都是差不多时间吃完早餐的,最多是等两三分钟,不会太久。
一直没想到大家的默契竟如此好。或许是由于从家出发时间比较晚,大家早就吃完饭了,自然不会有等待时间过长这一场景出现的。路上会聊天,关于想到的任何东西,但每日如此竟没有产生无话可聊的尴尬,这一点很奇怪,不知道当时的小脑袋里装了多少奇思妙想的主意。
五年级之后,由于多了早自习,我便一个人去学校。马路倒是挺宽的,路上也会遇到许多远处而来的学生,三两结队,所以这个安全问题不用担心。有时会遇到同班同学,这时甚是惊喜,跑过去打招呼,说说笑笑,不一会儿就到学校了。由于每个班放学时间不尽相同,所以便没和邻居小孩一起回家,通常是和同学一起回去,通常在路上聊天刚兴起,我就到家了,而他们却要继续走,只好作罢待明日再聊。
来往学校的旅途最喜欢要数夏初或秋末了,冬春季节寒冷,夏秋之交炎热,只有夏初秋末的时候天气最为宜人舒适了。此时树木正盛,阳光柔和,阳光温暖却不觉炎热,微风清爽却不增凉意,天朗气清,晴空万里,甚是畅快。
六月的天气变得炎热起来,早上虽然凉爽却能隐约感觉些许热意,下午回家的时候则是别有一番滋味的。
每天早上带一瓶水去学校,可是盛夏饮水量格外的多,一般第五节课的时候就消耗殆尽,到第七节课下课回家时,渴意上来,嘴角都是干的,但这个时候只能忍着等回去再痛饮一番了。回家的路上,太阳仍然火辣,强烈的余热炙烤着大地,热气从地面冒上来,像是在蒸笼上慢步蹒跚,一天的折腾使得身体也乏了,肩上的书包如装了铅块般沉重,恨不得丢了,无奈只好继续背着。
阳光有些灼眼,照在脸上有时竟如针扎般的疼,的确是热,像是水被蒸发的那种跳动不安,猴子屁股着火般的上蹿下跳,火焰山行走的那种急不可耐,无以复加,难以容忍,巴不得赶紧回去冲个凉水澡,但也知不能迅速脱离此境,只能和同学聊天,勉强分散一下注意力。更可恶的是瓶里已经没水了,嘴角干涸起皱,像是龟裂的土地,饥渴难耐,犹如缺水的花朵耷拉着脑袋,心里痒痒的,对水的渴望充满整个心胸,那是熊熊燃起的烈火。如果此时给我一瓶水,定会将其视为上天的恩赐,渴望的甘霖荡漾着无以言喻的激动。
曲折的马路泥泞不平,一些石块被年复一年的踩过,在时间的长河里磨去了棱角,变成光滑的凸起。雨后的道路裹杂着泥土的气息,鞋底总是会沾满湿润的泥土变得沉甸甸的,要在校门口费劲才能将其去除,但仍会在操场上留下深深浅浅的泥黄脚印。
有时路上的凹坑里积满了水,浑浊的泥水混淆视野,让人不知其深浅,通常都是尽量踮着脚从凸起处前行,但若实在不可避免坑洼处时,只能鼓起勇气,凭借经验根据水坑周围的高低情况判断哪个是烟雾弹,硬着头皮试试,一边踮着脚尖进入泥水,一脚迅速跨过,有时发现只是虚张声势,除了弄脏鞋底并无大碍,暗地里舒一口气,有时则是荷枪实弹,速度快一点弄湿半只鞋,慢一点则是整只鞋,袜子也会湿一大半,像是往鞋里倒了半瓢水一般,心里凉了一大半,少不了怨天尤人。
冬天的时候,早上路上结上一层薄冰,滑不溜秋的,凹凸不平的地面更是麻烦,稍不注意就会摔个跟头,这样的事情我们看到过不少,自己也经历过不少,哈哈大笑,若无其事,继续前进。冬天去上学的时候通常是穿着胶底布鞋,但不知道为什么冷得不行,尤其是当不小心湿了一点后更是寒冷刺骨,后来从同学那里学会一个方法,带一双棉鞋,到教室再换上,这样一来果然暖和得多。
后来,泥路变成了水泥路,基本不用担心有水坑了,冬天也不用担心容易滑倒了。再后来有了路灯,晚上回学校的时候不用再带电筒了,方便了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