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 死
在我有生的16年岁月里从来就不敢去轻易触碰的字眼,一个人死了,不说轰轰烈烈,不说震天动地,起码也会引起周围人的几番波动。
就连一颗小石子投入水中,也是能够荡漾出波纹的。可是在生死场中的人,生生死死,是多么的卑微,经不起半点波澜……
《生死场》
作者:萧红
原名:《麦场》(胡风拟定)
——中国妇女出版社
“生” / “死”
故事的背景是东北的抗战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受中国传统封建道德礼仪影响的中国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的社会地位可想而知。
《生死场》的十七个章节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哈尔滨近郊一个村庄的乡民贫苦无告的日常生活。他们没日没夜的辛勤操劳,却依旧过着马牛一样处处受迫的生活,换来的只是地主的剥削和小日本的掠夺。
贯穿全书的是三个家庭的变迁。开篇与收尾写二里半与麻面婆的家庭,“套”在结构第二层的是王婆与赵三的家庭,“套”在里面一层的,则是金枝家庭的故事。在东北严寒的冬季里,孩子们饱受摧残。生了病无钱医治,任其恶化,等待着死亡的来临。孩子死了,只是随便地用草捆起来,扔到乱坟岗任野狗撕扯。
严酷的生存条件使他们连维持最基本的温饱的生理需求都得不到满足,精神世界的荒芜和残缺便成为必然。
他们终日在土地里麻木不堪,这样的麻木会到一个时候彻底地爆发,但是这样的爆发的目的不是史书宣扬的那样决心改朝换代。他们干革命不是因为有革命的意识,而是一种很大程度上可称作为盲从的抗争性。
甚至他们也不知道革命是个什么东西,要革谁的命,反正只要是他们觉得生活不满的就想去革。“生死场” 的“场”,既可以说就是那块灾难深重的黑土地,又是那块土地上一个个痛苦的家庭。
——天津人民出版社
生命不作任何评判
《生死场》,是萧红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正是这部作品奠定了萧红抗日作家的地位。
“纸页间扑面而来的是生命!”所谓政治意义、民族认同的标签,在鲜活泼辣的生命面前显得黯然失色。
若有人在此层面指摘萧红,认为她思想落后、觉悟不高,我只感到惋惜,他们不能领会这部看似幼稚粗糙的小说超前于时代的伟大之处,又何能理解生命与人性的深刻内涵。
《生死场》给我的感觉非常匆促,每个人物的刻画更像是速写,来不及更多的修饰——短短一百页就结束了。
沉重的命运分散在众多底层人物的身上,每个人本来都是一部厚厚的血泪史。但她没有时间来完成。尽管如此,没有过多的润饰,几近原始的描写,她非凡的才华已然让这些人在纸上成活。
尽管只有薄薄的一本,但萧红的描写往往简洁却力道十足,像一柄光快的刀,手起刀落,寒光一闪,一个人便被劈杀在刀下,像是带着无处申诉的恨。
这个以笔为戟手斥长空的女人,以整个血肉之躯向文学献祭的作家,经历过几次飞蛾扑火般壮烈而短暂的爱情,创作过几部在当时不被认可的小说,一个人凄清地病死异乡,临时前挣扎写道“不甘!不甘!”
她一生经历了别人鲜少经历的苦难,夹缝中努力求得生命。她至死都是有期待的,尽管命运对她不公,然而短短的三十一年生命却轰轰烈烈。
——吉林大学出版社
乱世 / 盛世
《生死场》就像是一架照相机,拍摄出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某个地方的影像。
在这张些影像里,有悲欢离合、有酸甜苦辣,有在生命线上苦苦挣扎的穷苦百姓、也有压榨百姓不知饱食的地主,既有民族仇恨、又有个人恩怨,既有生的骄傲、又有死的悲苦,既有天的辽阔、又有地的无私。
在萧红笔下的这样一个时空里,生与死,美与丑,人与兽,它们之间并无界限,不是好与坏的对比,不是高级与低级的差异,而是硬币的两面,是同时存在的,是相生相随的。
这是个一片混沌的世界。而生命不正是这样吗?生命赋予一切以平等的意义,如同白天和夜晚,我们称之光明与黑暗,可是对大自然而言,无非是太阳落下去,月亮升起来。
生命对他们已经没有意义,他们就是在无知无觉的物化状态中,虽生犹死地听命于天,直到生命被耗尽,走进坟墓,一生的痛苦没有代价。
生与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个人的身体,尤其是女性的身体上。该小说从女性的生命人道主义和本能温情出发,表现了与农村妇女生活密切相关的两种体验:生育以及由疾病、虐待和自残导致的死亡。
读了两天萧红,看到街上有个人扛着只白狗过马路,本能地想到扛着一只羊。想想是不是我们的双耳已惯于喧嚣,不能听见沉默。或是我们的感官已蜕化到只能被轻浮的机巧所取悦,无从领略厚重的诚拙。
我们现在汲汲于生活,却忽略了生命的本质。其实乱世,盛世,哪里不是生死场?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世间再无生死场
一部文学作品的成就是与其写作背景分不开的,而《生死场》也是如此。萧红写作时,正值抗日高潮,其时东北三省已经沦陷,华北形势也是处于危急关头。
萧红由哈尔滨出走到青岛却发现华北也是危急万分,由此萧红自然是深受其影响,作为一个爱国者,面对此时严峻的形势,萧红涌起了写作激情,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一部充满着生活真实感和时代精神的作品。
读《生死场》,是很需要一点心理承受力的,否则那样苦难深重的画面会刺痛到心肝颤索,不敢直视。
这便是历史,历史的沉重、悲怆但真实。真实的残忍,真实的伤痛,这是那个叫做“民不聊生”的词背后真实的——荒凉、盲从、沉沦、毁灭……
——萧红精选集
秋夜长,秋风凉,
谁家的孩儿没有娘。
谁家的孩儿没有娘,
月亮满西窗。
苦难的大地是一桌五光十色的饕餮盛宴,而天地间再无生死场。
以上
青牙
2020/05/26